春风又绿沙溪畔。
3月,走进三明,你会看到这样一番好景——干群齐心,挥锹铲土、扶苗栽种、培实新土、提水浇灌,一株株优质乡土种苗迎着春风摇曳生姿,恰如绿都生命力的新注脚。
绿水青山三明城 (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三明目前森林覆盖率77.12%,蓄积量2.1亿立方米、全省第一,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这是三明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也是深化林改带来的生态福祉。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岁月如节,殷殷期望言犹在耳。三明市牢记重要嘱托,坚持问题导向,出台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方案、深化林改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1+N+X”政策体系,实施林改“八项创新”,实现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绿色
是三明最亮丽的底色
森林保护工作
奏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激昂的“序曲”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指出,要致力“生态美”抓环境建设,着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等生。
市委、市政府勇立潮头,以高位推动之势,为全市的绿色发展锚定了目标,描绘出清晰明朗的“绿色航线”。
做好提质增效“绿文章”,三明市高价值森林资源培育建设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建设高价值森林资源培育面积5万亩,即在人工商品林的中、近熟林实施强度间伐套种,成、过熟林实施择伐套种闽楠等珍贵树种,全力推进科学绿化。
在干线两侧、江河两岸、城镇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林相改善,合理配置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彩色树种,营造森林生态景观带,丰富森林景观多样性。充分利用规划造林地、城乡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开展造林绿化,构筑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把好作业设计、林地清理、细致整地、良种壮苗等质量关,储备充足杉木、木荷、枫香、红豆杉等乡土珍贵苗木,确保造林绿化用苗需求,通过挖穴施基肥建立良好土壤基础,确保树木稳固生长,营造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出材价值。
常言有道,造林易,护林难。三明市完善林业治理机制,设置林长责任体系,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联防、联打、联改”协作新机制,推行护林员“四化”巡护和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强化“一林一警”联勤协作。在防范松材线虫病方面,以“一包二快三打非”防控机制消减疫情存量面积。基层林业站人员“三定向”培养,无人机配备全覆盖,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春风拂来,绿色如约而至。每年春季,国土绿化工作按计划全面部署推进,各项绿化任务被细致安排,责任层层压实。近两年,全市营造林200多万亩,为添新绿提供坚实保障,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引领三明迈向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
青山有价,绿树含金。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生态日福建活动,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启动。活动中,林业碳票首次跨省销售,将乐县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向上海汇洲建设集团出售8013吨碳汇,“好山好水好空气”实实在在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
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首次实现市场化交易——三元区陈大国有林场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第一期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以48.8万元顺利成交,交易收入用于提升林场经营水平;
三明市首批生态型“福林票”首次分红,前一年发放的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让高砂镇樟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高砂镇高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高砂林场共分得85850元;
……
绿色不动产以福林票、林票2.0、林业碳票等多种形式被盘活,使林农获得更多收益,也让林权流转更顺畅、融资更灵活、资源变现更便利,有力地绘就了兴林富民的实景图。
目前,全市累计制发林票8亿元,惠及7.8万林农,每年村财增收5万元以上;制发林业生物资产票据1.2亿元,实现市场交易流转和质押9宗,成交和全额融资2900余万元;林业碳汇、碳票交易近3000万元。
林改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在这股攻坚克难的力量中,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无疑是一颗耀眼“新星”。
作为全省唯一专门从事农村产权类交易的公司,2022年挂牌运营后,中心积极拓展权益类产品、金融服务等业务,以打造“两票一平台”为核心,融入三明市全域林业改革,促进区域内林业要素顺畅流通,向“立足三明、辐射全省、接轨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持续迈进。
围绕“一块地”、聚焦“一棵树”、着眼“一片板”的全链服务推动林业资源高效转化,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探索道路上“快马扬鞭”。
目前,该中心已实现林权挂牌交易5498宗,总体成交率75%,成交金额达27亿元,综合溢价率15.5%,累计为市场主体增值、节约资金2.7亿元。
如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破题之钥。三明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康养旅游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守住了绿水青山,唤活了自然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第33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三明市参展的10家本土竹企打造了一场竹文化与产业创新的盛宴。现场成交额达312.2万元,意向签约金额3000万元,更多消费者走近、了解三明优质竹制品。
竹木产业链是三明市11条特色产业链之一,通过完善“竹木物理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专业园区”三级供应链,建设永安、尤溪等竹木加工特色园区,推进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三明市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竹产业布局。在基础利用之上,发展天然植物油提取、生物质竹浆模塑等精深加工产业,研发“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产品,推动竹木产业高端化。
森林是天然的清凉资源,森林康养则把风景变成产业,转化成生产力。三明市积极培育“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5个,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2024年营业额达20亿元,“生态+文旅”产业风生水起。
另外,三明市还将林下种植培育成绿色经济增长点,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华润三九等药企开展岗梅订单合作,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80万亩,带动近23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4年实现产值194亿元,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林产工业欣欣向荣,林下经济“流金淌银”,森林康养蒸蒸日上……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
2023年,包括林票、林业碳票在内的6项三明首创做法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碳票”变“钞票”案例在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三明林改被国家林草局点赞为林改“高产试验田”。
人若守护青山,青山必不负人。一项项成就,是三明市不忘初心,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踏出的坚实步伐。为了人民的林改,在来时路上迸发出强劲的动力,也必将在未来途中,开辟出绿富同兴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