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山吐翠,玉手撷新。当春茶季遇上女神节,当佳茗遇上佳人,太美丽。
日前,福建妇联表彰了10位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200位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等个人(集体)。其中,有1位红旗手标兵和4位红旗手来自茶界。8而在全国妇联表彰的名单中,也有1位福建茶人上榜。她们,温柔里暗藏坚毅,彰显了一股强大的茶界“她力量”……她们,都是“茶界木兰”!
陈春梅:大田县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大田县美人茶研究所所长、大田县敬天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福建逢元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春梅 (图源:三明市妇联)
福建三明大田县的茶山终年云雾缭绕,陈春梅常背着竹篓穿梭其间,雨靴踏过父辈们耕耘了半辈子的红土地。这位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归来的“80后”硕士,用十年青春将实验室的试管换成了茶山的翠色,用“虫咬茶”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茶香浸骨的返乡“逆行”
大田茶季采茶忙(图源:大田县融媒体中心 陈广程/摄)
“父亲炒茶时铁锅的沙沙声,是我最早的启蒙课。”出生在种茶世家的陈春梅,血液里流淌着对茶叶的深情。2011年,她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她系统学习了茶树栽培、茶叶深加工技术,在实验室里用科学解构这片东方树叶的密码,却在每个深夜的台灯下,总想起故乡茶山上空那轮皎洁的明月。
硕士毕业时,她婉拒北京茶企的offer,带着“让科技扎根土地”的信念返乡。她瞄准被忽视的家乡高山茶、美人茶,在上海滩开起茶馆,用家乡寄来的高山茶样泡出诚意。当 “大田美人”在黄浦江畔渐渐走红时,她却关掉渐入佳境的茶馆,带着全部身家踏上更冒险的征程——用科技改造荒山野茶。
陈春梅(左)与制茶师交流制茶技术
“虫咬茶”,越咬越有?
2016年茶市寒冬,陈春梅挨家挨户劝说茶农:“把茶园交给我,让虫子帮你赚钱。”这句看似疯狂的承诺,源自她在福建农大实验室的惊人发现:被小绿叶蝉叮咬的茶叶会释放萜烯醇,形成独特的蜜香。
她利用“引蝉入园”生态战法:在茶园保留杂草生态带,待茶叶成熟前刈除杂草,迫使害虫迁往茶树。通过建立“虫害指数模型”,她让茶农精准控虫,被咬出的“瑕疵叶”蜕变成为美美的“香妃茶”。她还在自己的茶园里探索春季茶园不作修剪,实现错峰冒芽的茶园管理模式来提升茶叶品质,已有初步成效。
陈春梅仔细查看茶叶生长情况(张艺涵 摄)
十年深耕,陈春梅以科技为楫,载茶农穿越市场浪涛,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5万元/户。与陈春梅合作的茶农,打破了技术过时,收入不稳定的困局,生产出的茶叶不愁销路,有的百亩茶园一年能带来20多万元收入。
这片浸润虫鸣与茶香的土地,正通过一叶金芽,向世界诠释“害虫变金蝉”的东方智慧——当科技照进传统,连小虫子都成了乡村振兴的“制茶师”。
陈春梅评审大田美人茶,寻找工艺突破口(图源:大田融媒)
科技兴农永“青春”
“传统是根,科技是翼。” 陈春梅多年来致力于加强对美人茶生产、加工、仓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提升茶叶品质。
她的“田间课堂”也培养出新一代科技茶农——70岁老人能用手机监测茶园温湿度;“95后”青年在抖音直播卖茶日销万元;指导返乡村民用无人机巡山,将茶山变成沉浸式体验园。游客可亲手采茶、观摩“虫咬制茶”工艺,临走时捎上“鹿在角下”“清华情”品牌的文创茶品。
陈春梅在茶山采茶(图源:三明日报)
陈春梅深谙“半边天”之力,帮助120多名妇女就业创业,于2020年创立“巧妇微家”。授人以渔亦授人以业,孵化500余个茶界巧手,织就乡村振兴的巾帼经纬。
2022年沪明开展对口合作,她携女企业家团入沪,历经百廿日夜淬炼,研发出契合都市生活节奏的“速溶美人茶”。这抹来自红土地的蜜香,以时尚之姿融入申城烟火,终成沪上饮品新宠,让高山茶韵在黄浦江畔绽放新姿。
将青春碾作茶泥,这位“80后”茶人十年耕耘,用一叶茶香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