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茶色新。
从“多彩贵州”到“七彩云南”,习近平总书记进侗寨话振兴、访古城看产业,一路调研。
在云南考察时,总书记一一盘点了当地高原特色农业:“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来源:新华社)
而四年前,他在福建考察时,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三茶”统筹发展理念。
从万里茶道起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福建,到世界茶树发源地、茶马古道重要起始地的云南,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指引下,两省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茶业答卷”。
两省茶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中国茶业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供了创新范式。
(图源:云南发布)
文化铸魂:古茶古道焕新彩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茶马古道的重要起始地,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滇红茶的故乡。
在全世界已知的山茶属茶组植物47个种和3个变种中,2/3为云南独有,全球独one无two。
全国5624.26万株古茶树中,云南以5494.67万株、占比97.7%,位居第一。
云南景迈山古茶树(图源:普洱发布)
全省分布着老班章、冰岛、昔归、易武、景迈、南糯等100多座古树名山,更有树龄3200多年的香竹箐锦绣茶尊。
2023年9月17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片延续千余年的“林间茶作”系统,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景迈山头春古树茶开采 (图源:云南发布 杨峥/摄)
地处滇川藏交会核心地区的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来自青藏高原的马匹、羊毛、皮革、药材和来自内地的茶、铁器、盐、糖等在此集散流通。
至今留存众多的茶马古道遗风、遗物、遗址,延续着茶马古道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现丽江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的“活体记忆”。
游客在丽江古城游玩(图源:新华社 胡超/摄)
依托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云南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建设为载体,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产业筑基:“小”叶托起大“业”
2023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803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6,居全国之首。
全省干毛茶产量55.7万吨,居全国第一。
云南茶全产业链产值达1504.2亿元,连续4年超千亿稳定增长,带动600万涉茶群众增收,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条。
普洱市宁洱县贰龙山茶园(图源:云南发布 饶雪松/摄)
2024年,普洱茶、滇红工夫茶分别以82.3亿元、63.8亿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名列前茅。
2023年12月22日,澜沧古茶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普洱茶第一股”。
2017年在云南诞生的霸王茶姬,短短几年,在新式茶饮市场的耀眼成绩为云茶品牌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截至2024年,霸王茶姬在全球门店已超6000家。其中,海外门店150多家。今年3月,还拿到了境外发行上市的“通行证”。
霸王茶姬门店总是排长队(图源:云南发布)
科技赋能:云茶发展内动力
科技是云茶产业的内生动力,为深入稳健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增添活力。
(图源:今日临沧)
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教授团队开发了世界上首个综合茶叶多组学数据库——Teabase,不仅包含了大量丰富的茶叶多组学数据,还提供了多个实用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为茶叶基础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平台支持。
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通过“电子茶青证交易系统”为贺开茶办理电子身份证,做到从茶农—合作社—精制茶厂、从干毛茶—精制茶每个环节都溯源到户。
贺开古茶园(图源:文明勐海)
普洱市打造的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
科技创新,让“云茶”以科技之名香闻世界。
闽云合作,渐入佳境
福建和云南,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西南边陲,都是中国茶产业的实力担当。
云南因其得天独厚的古茶树资源与普洱茶产业基础,成为八马、华祥苑、日春、正山堂等品牌茶企布局的战略高地。
勐海县老班章茶王树开采(图源:云南发布 王文涛/摄)
它们不仅将福建成熟的产业链与管理经验同云南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更以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与品牌赋能为抓手,推动两地茶产业携手并进,成为中国茶业跨越地域边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