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界
标题图
漳州:非遗“大壮炉” 复生闯市场
2025-03-18 17:31 福建日报 原创

_EEW9773.jpg

许英森的家门口有一架子的“大壮炉”,都是近几年各地客户订购的样品。


喝茶之人常说:“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若是到了闽南和潮汕地区,就得再加一句:“炉必大壮。”

这些沉淀着工匠精神的茶器,让人们在品茗时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大壮炉”形似元宝,高筒细腰,炉口翘起三片飞翼,飞翼结构可最大限度地保证火苗与茶炉的接触。


_EEW9834.jpg

▲许英森在工作室精确测量每一个出厂的“大壮炉”。


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人家村,一栋不起眼的农家小楼的顶楼,许英森夫妇手工制作“大壮炉”的工作室就设在这里。今年1月,许英森被认定为第五批龙海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所继承的漳州大壮炉传统制作技艺迄今已经是第12代。

“大壮炉”的第一代创始人许大壮,生活于清康熙年间南靖马坪(今龙海程溪镇人家村一带),以制炉著名。据康熙《漳州府志》记载:“茶炉,出马坪,以白土为之,其色如施粉,风口刻花,工致异常,前此未有也。”

许英森告诉记者,人家村特有的高岭土,也就是本地人说的“白善土”,是“大壮炉”的关键配方。以白善土为原料搭配一定比例的砂泥,制作出的“大壮炉”经久耐用,经历炭火高温而不裂。

早在明末,“大壮炉”就被运至海澄月港,再经大船漂洋过海,行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尤其在清光绪年间,“大壮炉”销往日本,大受当地欢迎。

但随着电炉的出现,“大壮炉”的传统制作技艺逐渐失传。2014年,当日本客商寻找“大壮炉”联系到许英森时,后者突然发现手工炭炉的市场在慢慢复苏,就算在本地也有不小的需求。


_EEW9858.jpg

▲许英森用土泥打片。从采土开始的每一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

_EEW9816.jpg

▲许英森查看刚出窑的茶炉。为保持手工制作水准,他平均每天只生产两个茶炉。

▲刚烧制好的炉子,开孔、修边都做到精细。


今年56岁的许英森自小跟着父亲学习马坪茶炉制作。

“只要原料还在,我就能做出当年的大壮炉。”许英森根据记忆与历史实物,在很短的时间就复原了祖上的“大壮炉”制作技艺,“当时订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手工制作花了好几个月。”

既然开炉,就不能只做几次买卖,要把技艺不断传承下去。许英森在儿子许鸣山的帮助下,开通了网络推广的账号,从“大壮炉”的历史到制作工艺,每隔几天都会有一条视频发布。一开始许英森不想出镜,儿子就偷偷拍摄父母采泥、晒土、打片、出模的各个步骤,发在网络上。

“没想到很多人发私信问我,真的还有在制作这么传统的炭炉吗?”许英森搓着满是泥灰的双手憨笑着说,“很多年轻人下单购买,还有特意上门探访拍摄的。”


_EEW9786.jpg

▲许英森看着爱人许珠珍修坯。夫妻二人在楼顶10多平方米的简易棚屋里,复活了传统手工马坪茶炉制作。


在自家楼顶简易的雨棚下,许英森和妻子许珠珍一人揉土一人修坯,边上一个不大的电窑炉,一次最多烧制四五个小号的“大壮炉”。

“纯手工制作,我追求的是精品。每一个还在享受传统炭炉煮茶乐趣的人,他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在申报区级非遗成功后,许英森注册“大壮炉”商标,在每一个亲手制作的炉子上打上印章,“现在村里还在做炉子的就我一家了,几百年传承的马坪茶炉一定要对得起口碑。”

这几年,随着福建茶文化的推广,小村庄里的“大壮炉”不仅迎来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客户,绘有定制纹饰和特殊釉色的“大壮炉”还再次漂洋过海走向日本及东南亚市场。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蓝毅辉 摄影报道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