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莆田木雕再次登上央视一套晚8点档《2025年非遗晚会》。
来源:莆田晚报
现场,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以中国山水画长卷形式布局融会了浮雕、镂空雕透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呈现京杭大运河繁华的槽运以及大运河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观和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
《京杭大运河》局部细节 来源:莆田晚报
莆田木雕是福建省莆田市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微透雕”
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在《2025年非遗晚会》现场,详细地介绍“精微透雕”技法,以及巨型木雕《京杭大运河》的进度,“我们创作团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了作品的打坯工作”。
图源:莆田晚报
“精微透雕”是莆田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技法,采用此技法雕刻的人物、景观,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精细绝伦。常言道“三分木材,七分雕刻”,即使在小至方寸的木料上也能展现出精致细腻、多层镂空的透雕特点。
《2025年非遗晚会》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在台上直呼:“就那个精细程度,我此刻往这一站就想拿放大镜”。
图源:莆田晚报
“弥补遗憾”
香樟木双面雕刻作品《清明上河图》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2013年,郑春辉创作了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作品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对于《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我还有些不满意之处以及一些未实现的想法。”那时,他便在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创作一个更宏大的作品,弥补之前的遗憾。
此后,郑春辉一直有心留意收集自然死亡的香樟木,并开始构思作品的主题。直到2021年12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备受鼓舞。“‘大国工匠’的头衔让我感到责任重大,我要创作一件更有意义的作品!”回莆田后,他决定创作大型木雕《京杭大运河》。
郑春辉在创作中。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南起浙江杭州,北抵首都北京,一路流经江南水乡、齐鲁大地、燕赵沃野。京杭大运河迤逦千里,绵延千年。郑春辉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主题,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中国古建之美和文化遗产之光。
有别于以往参考前人图稿的山水木雕,郑春辉从图稿开始亲自绘制。
莆田木雕作品 来源:东南网莆田站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展开实地考察和绘制图稿的工作,沿着运河的路线,走访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观察运河沿岸的风景和文化景观,还悉心请教专家,对运河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
从草图开始到江南段的图稿绘制完成,郑春辉就用了近2年时间。
“这件作品的图稿上,我放弃以往平面式的构图,转而采用‘深远法’。”郑春辉说,这种构图既有近景也有远景,作品就会给人带来空间的纵深感。
守正创新
郑春辉在木雕艺术领域造诣非凡,秉持着独特的创作理念。他在重新构思《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经典之作时,会先用白粉笔在木头上标定形象,再让徒弟们着手雕刻。
而创作京杭大运河百米长卷山水画时,更是先以白描在纸上构图,接着用彩色粉笔在木头上绘制,形成绝美画面后,却让工匠们将这鲜艳创作雕琢掉。这一过程,实则是他对徒弟的教诲:木头要成为珍品,需历经千刀万剐;匠人之心,同样要不断自我推翻、千磨万琢,摒弃外在繁华色彩,回归木之本色与本心。
在人工智能、3D 打印盛行的当下,郑春辉清楚认识到,人的境界才是在时代浪潮中胜出的关键。他雕刻经典古画,正是坚守这份对艺术境界追求的初心。秉持守正创新的态度,他不断思考如何让传统木雕给现代人带来惊喜。其山水木雕作品,不仅生动展现传统山水画形象,还巧妙反映现实、记录时代,《闽乡多锦绣》就是这一创作风格的有力例证。
基于对传统木雕发展的深刻理解,郑春辉积极探索产业融合之路,认为传统木雕与文旅产业结合潜力巨大。2018年5月,春晖木雕艺术馆正式开馆,馆内收藏逾百件作品,其中不乏《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经典。艺术馆开幕以来,吸引了业内同行、高校师生、商旅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外国艺术家等大量访客,既拓宽了莆仙文化展示渠道,又加深了莆田木雕行业的人文底蕴,推动传统木雕艺术迈向新高度 。
作品《闽乡多锦绣》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公号
莆田是“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传统木雕技艺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消逝,而是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在求变求新中突破,“老树”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