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3月11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张荣耀 叶伟杰 龙佳欣)在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的山林间,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的温氏宗祠静静矗立,木构件上的精美雕刻仍栩栩如生。祠堂前,一块刻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青石碑格外醒目。
高阳村是革命老区重点村,它地处仙游县与永泰县交界处,位于“高坪尖”山下,村民全部姓温。温氏宗祠不仅是高阳温氏族人的精神家园,也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曾设于此,曾镜冰、黄国璋、蔡文焕、林汝楠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从事地下革命活动。高阳温氏为省委开展革命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8年9月出生的温德藻是其中一位健在的革命参与者。
据温德藻的二儿子温加强讲述,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温德藻与其六弟温德耀在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人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 当年为了支持革命,温氏族人将山货换取大米,为游击队送粮,帮助游击队渡过经济难关,国民党当局得知后,派军队搜山清乡,村中10多名革命民众被捕,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未泄露任何信息。
1949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在福州设防,闽中成为福州守敌必须控制的要地,1949年7月29日,反“清剿”战斗打响,激战一直持续到7月31日下午。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闽中支队司令部率队撤到莆(田)永(泰)边山上,驻扎灯炉寨,在灯炉寨、乌石山附近活动。
温加强说,正是在1949年7月,父亲温德藻和叔叔温德耀在亲眼目睹了家乡的苦难后,怀着对革命的向往,毅然加入了闽中游击队。期间,温德藻主要在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执行送信任务,协助传递情报。白天,受国民党的严密监视,游击队员们无法开展行动。“于是,父亲常常在夜色中出发去送信,最远的一次徒步30多公里到永泰的嵩口镇送信,一趟来回要15个小时。这条道路充满了危险,但他从未畏惧。”
除了送信之外,温德藻还积极参与了其他革命活动,如为迎接解放军南下,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筹募军粮等支前工作;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掩护地下党员,帮助他们躲避敌人的追捕……
仙游解放后,温德藻回到了家乡务农,生下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如今最大的曾孙已经满18岁了。
交谈的尾声,温德藻收到了一套65式军装,送到老人手中时的那一刻,老人又惊又喜,他许久地摩挲着这套军装,一遍又一遍。
换上军装后,众人肃然起敬,“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夜色中的信使,再次踏上了送信的征途,无畏无惧,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