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开海则强”
40年前的今天
福建开启远洋渔业新征程!
1985年3月10日
中国水产总公司13艘渔船、
22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
从福州马尾起航
劈波斩浪,远航万里,
抵达非洲,随即与几内亚比绍、
塞内加尔等西非国家开展远洋渔业合作,
实现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至此
一批批“新渔人”
怀抱梦想,逐梦远洋
今年
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40周年
2024年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
登上10万亿元新台阶
如今的福建
“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2024年
福建预计海洋生产总值
超1.25万亿元
位居全国前列
多项关键指标成绩亮眼
超千亿渔业全产业链培育行动启动
加快建设水产加工县域
重点产业链和标准化园区
初步突破溏心鲍等精深加工技术
获批2艘万吨级竹荚鱼远洋渔船
自主设计建造、全国最大的
1.6万吨南极磷虾船建成下水
远洋渔业
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
这一切离不开
福建的不停探索
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据
正是福建向海开放
改革探索的最好写照
不信你看

福建本土研发的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福鲍1号”。
连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
经略海洋,技术当先。为推动海上粮仓建设,近年来,福建共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为鲍鱼、海蛏、大黄鱼养殖带来新机遇。“闽投”“乾动”“定海湾”等深远海养殖平台在全国交付运营,为满足广大食客口中的那一味“鲜”,下足了功夫。目前,福建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23台套,建设深水大网箱5300余口,规模均居全国第一。连江深远海接力养殖技术在全国推广,莆田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顺利投产。在建设“海上粮仓”的同时,福建在渔业服务管理系统也植入“智慧”因子。
以装备为基,以数字为魂
福建正在大步
迈向渔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科技创新正驱动
让福建劈波斩浪的底气
格外殷实
2025年3月5日,福州港口岸闽江口内港区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母港码头3-6号泊位对外开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该项目作为省内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远洋渔业基地将有效解决福建省远洋渔船渔获上岸难的问题。这意味着以下这幅生动而繁忙的景象,即将成为现实: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一艘艘大型远洋运输船停靠码头,理货员们踏上甲板,忙着卸下新鲜捕捞的海产品,来自南极的磷虾、大西洋的金枪鱼、阿根廷的鱿鱼被大型吊机转至货车上,马不停蹄地运往不远处的冷库和精深加工车间,并以最短的时间“游”上全国市民的餐桌。
从“小舢板”到“铁壳船”
再到如今的“远洋巨轮”
靠海吃海的福建人
凭着敢闯敢拼、勇立潮头的
创新精神
已从近海扬帆驶向远洋
乘风起,共潮生。如何驾驶“远洋巨轮”更好闯“深海”、捕“大鱼”?福建给出答案——过去一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的意见》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2025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海洋渔业七个专项行动计划,建设福建特色现代海洋牧场,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渔村。优化近岸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支持远洋渔业稳健发展。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及尾水处理“五大行动”。深化海洋渔船北斗定位、宽带卫星等终端应用,推进乡镇船舶管理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渔业船舶管理。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现代渔港和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建设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构建覆盖全省海洋经济活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安全指挥、海洋生态保护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