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3月7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张静)在莆田市消防救援队伍中,有60余名女干部、女文员,她们在执法监督、防火巡查、火灾调查、消防宣传、后勤工作等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坚韧,送出平安、服务社会。日前,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打通“生命桥梁”
3秒内接听,30秒完成询警,40秒内完成调派,同步做好介入引导、跟警辅助工作……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是莆田消防的调度枢纽、战略决策智囊和信息研判中心。在这里,手绘地图、盲听地名是接警“必修课”,她们熟知全市6个大队、24个执勤消防站、100余辆消防车、2万余套器材装备分布和执勤力量分布,承担着莆田全年2.5万通报警电话的指挥调度,并同时肩负着火场通信、舆情监控、远程督导等工作。她们用一台电脑,一个耳麦,一部电话,24小时3班轮换,架起一座座“生命桥梁”。
“莆田的大街小巷就像立体沙盘一样刻在我们每个人脑中,大到一栋建筑物构造,小到一个消防栓位置,我们都牢记在心。”接警员潘静说。
2025年春节,万家团圆之时,指挥中心依旧灯火通明,电话铃声、对讲机应答声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轮班的接警员们忙碌了一个又一个通宵。除夕单日接处警量更是达到228次。
“虽然节日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是在背后守护大家平安,我觉得很值得,很有意义。”佘建英是指挥中心“元老”,15年来,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接过多少电话,即便到今天,她仍觉得“每一次都是紧张万分的”。“接完警后,直到消防站在对讲机的另一端报告处置完毕,我们才能真正松口气”。
一方小小的接警席,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在大家日常看不到的消防特殊“战斗岗位”,她们与时间赛跑,和希望同行,用自己的方式在无数个日子里保卫着人民百姓的平安。
精准执法除火患
2024年4月,自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以来,莆田市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以城厢区作为全市架空层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管理试点建设项目,力求整治见成效。
“这里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得太密集了,不符合分组停放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需要按照每组停放不超过20辆、组与组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2米的隔离带或用高度不低于1.5米的实体隔墙分隔……”为此,城厢区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员陈贞玉、陈立群多次前往整治试点单位,为物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指导其按照“人防、物防、技防”的标准落实闭环整改。
专项整治期间,二人累计参与排查56个小区、228栋楼,为14个小区、66栋楼提供消防安全技术指导服务并完成架空层整改。
“加装蓄电池,或者更换不符合原车出厂设置额定电压的蓄电池……这些都属于非法改装,改装电动自行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发生事故,商家也是会被追责的。”荔城区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员林家烨连续穿梭于辖区147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网点,联合应急、市监、公安、城管、各街镇等精干力量开展整治夜查,同时结合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和安全提示,确保整治行动高质量推进。
用脚丈量、用心沟通、细致检查,她们以“绣花”精神做好每一次监督检查和帮扶指导,共计参与排查整治574家销售维修网店,约谈146家物业管理单位,联合多部门集中开展检查15次,劝阻搬离违规停放充电车辆2万余辆,协助增设1900个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位。
讲好莆田消防故事
肩扛摄像机、手握笔杆子,台前幕后的她们用细腻的内心、温柔的视角捕捉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温暖的瞬间……作为消防知识的“宣传员”,她们深知社会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消防宣传事业中。
全市24个消防救援站向辖区群众开放,她们用心用情普及消防常识和技能,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次;持续深化全生命周期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累计参与开展社会单位教育培训3830家次,63.3万名在职员工接受教育培训并完成线上测试,实现6.86万重点人群入户宣传100%全覆盖。
警情就是命令,作为救援工作的记录者,她们在抗击台风“杜苏芮”、“12·15”嘉裕华鞋厂火灾扑救等救援一线记录一手素材,挖掘救援处置过程中的感人事迹;每一次拉动演练,她们果断挑起宣传重担,指战员们搭帐篷、建营地、测信号,她们便扛起相机、背包穿梭其中,将指战员辛勤工作的场景定格……
消防宣传工作不仅依托纸面、影像和宣讲台,还要走到群众的身边。为了让消防宣传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全市60余名女干部、女文员自发组建“蓝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改编创作了一批快板、三句半、莆仙戏剧作品,极具莆仙风情的曲调在城镇社区和沿海农村广为流传。
面对燃烧的油桶,开动机器、布管、提枪喷水一气呵成……每逢重要时间节点,“蓝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活跃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普及消防知识技能,督促检查火险隐患,乐此不疲。寒来暑往,“蓝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7次,莆田消防“蓝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名片愈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