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长泰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试点以来,漳州长泰区民政局扎实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乡村道路命名及特色地名标识设置等工作,让地名传承历史文化。
据统计,截至目前,漳州长泰区已完成63条道路的正式命名,设立融合二维码信息的特色地名标识牌6座、地名展板6个,设立新路牌121块、更新灯箱路牌48座及立杆路牌102块,绘制地名文化墙绘75平方米,征集地名故事58篇,一大批新地名传承了乡村历史文化,为人们了解长泰区乡村历史风貌打开了一扇窗。
突出乡村特色 赓续地名文脉
地名文化是以地理名称为核心,承载人文历史记忆、族群认同、语言特征、自然认知及社会功能的载体。漳州长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如何保护与发展地名文化,提升民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漳州长泰区民政局地名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的过程中,漳州长泰区引用活用老地名命名乡村道路,衍生出一系列新地名,对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在漳州长泰区岩溪镇石铭村东寮社,一栋栋民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入村路口居民的外墙上,聘请了省级美术家创作了75平方米的“长泰区地名文化”墙绘。石铭村是福建省首批“千年古村落”,这里盛产的“石铭芋头”“长泰明姜”自明朝起一直是皇家贡品。石铭芋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绿色食品、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等荣誉称号。在墙绘上,注入“石铭芋头”“长泰明姜”内容,宣传乡村特产提升影响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图:东寮墙绘
“我们围绕地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地名文化挖掘与利用方面下功夫。”漳州长泰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试点过程中,漳州长泰区命名了63条新道路,其中,以道路所在地村(社区)命名的有14条,以当地老地名命名的有8条,以道路起讫位置走向命名的的24条,以寄托美好寓意命名的有5条,以当地人文历史文物命名的有5条,沿用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名称命名的有7条。
图:路牌立杆施工
“一批一批市民游客根据地名来到这里,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洗礼,心灵的触动。”林墩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在2019年石材综合大整治后,大力推动产业转型,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充分挖掘宣传地名文化资源,林墩乐动谷特色小镇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游客也在不断增多。
讲好地名故事 宣传地名文化
漳州长泰区民政局实地走访调研各个乡镇、村,选定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有一定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果商厂园经济体众多的武安、岩溪、马洋溪、林墩、林溪以及长泰-集美-海沧三交点(位于山重村大岭安宫)等地方,设立了6座特色地名标识牌。
图:马洋溪特色地名标识牌
“我们围绕地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地名文化挖掘与利用方面下功夫。”漳州长泰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结合实际挖掘文化“起好名”,乡村道路命名过程中,充分听取征求村民对本村道路命名的意见建议,通过发掘地名文化,根据道路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以及道路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特征,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字词进行命名,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以当地人文历史文物命名的有温和路、董奉路、忠义路、解元路、五里亭路;以当地老地名命名的有文墘路、磨墘路、后田路、洙滨路、溪尾洋路、春芳路、码头路等;以寄托美好寓意命名的有文德路、泰康路、东昌路、东兴路、旺厝路等。这些道路名称既反映地理特征、又传承历史文化,尊重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图:灯箱路牌修复
“我们融合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让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旅游业发展。”漳州长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漳州长泰区民政局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准确梳理乡村路网现状,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并对乡村道路规范命名,把乡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分类采集上图,方便乡村公共服务、交通导航、物流配送。
此外,漳州长泰区民政局还通过设立55个特色路牌,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市民通过扫描路牌二维码,可以立即获取村庄及附近产业景点介绍,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漳州长泰新地名的应用实践丰富了乡村地名的应用场景,宣传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经济特色,提高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