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春早,石狮湾畔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在武警石狮中队的荣誉室里,一张泛黄的2007年《石狮日报》旧报纸前,52岁的黄卫星正在向佩戴红领巾的学生们讲述:“这是父亲生前最后一次来中队的场景,他带着电影放映机和一车西瓜,拉着每个战士亲切地说着话,久久不愿离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武警部队学雷锋先进集体”的铜匾上,折射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光。
3月2日,黄卫星为学生们讲述其一家三代为部队官兵义务放3000多场电影的拥军故事。何纪凯/摄
胶片里的坚守
1985年秋雨连绵的清晨,12岁的黄卫星独自蹲在学校门口。中队司务长陈国平巡逻经过时发现,这个中队的老邻居,平常总穿战士们解放鞋的男孩因为母亲的一场重病,没能交上学费。“当时战士们每月津贴才35元,可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夹着毛票的牛皮信封。”黄卫星眼眶泛红。那年春节,中队炊事班特意多包了一百多个饺子送到黄家,战士们用旧军装改制的棉袄,让这个贫寒之家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天。后来,中队官兵先后为黄卫星家捐助了两头小猪仔,购买了鸡苗和鸭苗,帮助他们进行小型畜禽养殖,生活逐渐好转。“石狮中队的兵个个都是‘活雷锋’,我们要懂得感恩。”这是黄卫星的父亲黄培信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3月2日,中队官兵到老人福利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何纪凯/摄
“哒哒哒……”,老式胶片放映机的转动声,是几代石狮中队官兵最熟悉的旋律。1988年深秋,时任中队指导员的王建国在营区门口发现一位浑身湿透的中年人——黄培信脚蹬三轮车载着被油布层层包裹的放映设备,冒雨行进只为兑现“每月给战士们放场电影”的承诺。这个诺言,黄家两代人一守就是33年。“父亲总说战士们离家远,看电影就是精神加餐。”黄卫星至今记得,1999年台风“丹恩”来袭时,父亲顶风冒雨推着三轮车运送设备,官兵们发现后集体冲进雨幕接应的场景。如今,那台放映过二百多部红色影片的井冈山牌放映机静卧荣誉室,已成为中队精神教育的“活教材”。
雷锋精神的接力
中队上一任指导员刘栋岗位调动到机关工作前,还有一件事没办。他拉着新任指导员黄志强走到中队108米雷锋墙前,指着密密麻麻的雷锋语录:“这是中队的荣誉和传统,一定要把它擦得亮亮的。”
石狮中队是座“大学校”,每年的学雷锋日,就是“学校”的校庆日。这一天,上百名学生都会齐聚这里,在中队雷锋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雷锋故事,感悟雷锋精神。雷锋墙前,人头攒动。一位身姿挺拔的武警列兵正在讲解。他声音洪亮、娓娓道来,对参观者的提问从容应答,不时引来啧啧称赞。这名士兵叫郭照成,是中队培养出的第60名雷锋讲解员。1993年10月,第六任中队长把武警部队颁发的“学雷锋先进集体”的牌子从北京扛回了荣誉室,从那时起,中队官兵纷纷请缨,要把雷锋的精神宣扬传承下去。岁月征程中,一茬又一茬的官兵在石狮市第一中学、宝盖镇等地开展国防教育,并把雷锋精神作为重要宣讲板块。每年3月,中队都会在驻地开展为民服务、爱民助民活动,引领带动几十家企业、百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内容逐步拓展到健康、法律、心理等30多项。
3月2日,中队雷锋讲解员正在为学生讲解雷锋故事。何纪凯/摄
令人动容的是精神种子的萌芽:“军营开放日”培养的32名“学生讲解员”中,7人获得市级演讲比赛奖项;中队定期宣讲共建的石狮一中,12名高中生考上军校……中队指导员黄志强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的信:“长大后我也要当石狮武警叔叔们那样的兵,当雷锋叔叔那样的兵。”
岗位上的践行
“不让一个战友掉队!”春训场上,中队班长张作伟的吼声穿透海风。他创新提出的“三个不让”带兵法——不让一个战友落伍掉队、不让一个战友憋屈吃亏、不让一个战友遇困无援,已成为全总队推广的带兵法典。班里新兵钟鸣入伍时性格孤僻、不善言辞,张作伟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训练中靠前帮带,引导他不断成长进步,体能水平从刚入伍的“吊车尾”跃升到尖子队。
张作伟常向班里战士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要用好钉钉子般的挤劲和钻劲。”中队承办总队某重点任务观摩会演示前夕,报警系统模块报错,施工方检修显示至少要3天时间才能恢复。“队长,让我试试吧。这套系统从安装到调试都是我在跟,情况我最清楚。”张作伟站了出来。是向总队如实报告延期举办?还是信他一把?时任中队长张甜犯了难:“只能给你一天时间。”就这样,张作伟对着说明书,一个个零件拆、一条条线路测、一个个螺丝拧,遇到不懂的他从书本学、从网上查、向技术人员问,整整一天一夜将报警系统修复正常,圆满完成了任务。施工方感叹:“从来没见过这么执着的人,一个团队三天的工作量,他硬是用着最笨最管用的方法找到了问题。”去年,张作伟因工作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面对荣誉和肯定,他始终心存感恩,“中队老兵们当时就是这么干的,他们退伍了,我们接着干。”
3月2日,中队官兵与学生一同在横幅上签名。何纪凯/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该支队政治委员余正会告诉笔者。60多年来,中队如同一座以雷锋精神为燃料的火热熔炉,一代代年轻官兵经过炉火锤炼,成长为意志坚定的雷锋传人,涌现出116名“学雷锋标兵”,19人被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125人成长为支队“训练标兵”和“技术能手”。
3月2日,学生代表正在为雷锋雕像佩戴红领巾。何纪凯/摄
暮色中的军营,海风拂过雷锋雕像坚毅的面庞。荣誉室里,黄卫星指着新添的“集体三等功”奖状对参观者说:“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是活着的雷锋。”远处,石狮湾的浪花拍打着礁石,仿佛在应和着官兵训练的口号声。当新一天的太阳跃出海平面,这支带着体温的雷锋火炬,将继续在迷彩方阵与烟火人间中传递,照亮更多向着光明的奔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