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作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年度纲领性一号文件,具有很强的引领性与指导性。文件内容中引人注目的当属首次提出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要求。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寻找新动能和增长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正是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有人通俗地把农业新质生产力形容为一场“换道超车”的革命。从本质上认识,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更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
生物技术应用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基因编辑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出现,能够精准地对农作物基因进行改造,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更高产量和更优品质的新品种。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成功培育了新型水稻品种,其抗病性相比传统品种提升了60%,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革。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在农田中安装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土壤墒情、气象信息、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防控,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相关数据显示,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农田管理,灌溉效率可提升40%,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可减少20%至30%,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装备应用让农业生产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无人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依靠人力和畜力的生产方式。无人农机可以在预设程序的控制下,自主完成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等一系列农事操作;农业机器人还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采摘、分拣和包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仅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建设智慧农场,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通过控制智能灌溉系统和施肥设备,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制度创新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绝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先进技术堆砌在农业生产中,而是一场从技术、组织到制度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通过“技术—组织—制度”三重变革,进一步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传统农业从“资源依赖型”向“知识创造型”转变。土地产权实现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流转和交易,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实力。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业新动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无疑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