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三明
标题图
400年前惊艳神州的燕城墨宝——寻找明代书画家的永安印迹
2025-02-22 10:05 三明日报


永安,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挥毫泼墨的灵感源泉。

永安书画之风源远流长,孕育出不少书画名家。特别是明代永安出了李翠兰、李宗谟、李茂枝、陈源湛等书画名家,董其昌、张瑞图等书法大家造访永安。他们以山石为纸,以锤凿为笔,在自然赋予的天地间显露诗情画意,留下许多墨宝,成为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



小山城走出女画家


明代女画家李翠兰是永安人,她善白描人物。万历十年(1582年),作《陶靖节图》卷共13幅,第一幅为《陶渊明遗像》,其余为陶渊明轶事,均有题字。


李翠兰作品《陶靖节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翠兰与“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的玄孙女文俶齐名于明清画坛。文俶出身长州文氏,家学深厚。文俶擅花卉,长于写生,多画幽花异卉、小虫怪蝶,能曲肖物情,颇得生趣。

现存李翠兰白描人物画仅三幅。最负盛名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靖节图》。其次为:2019年在华艺国际“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秋季拍卖会中以23万元成交的《白描人物图册》。第三件为:在嘉德等拍卖会上拍的《陶渊明图卷》,此卷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靖节图》相似。


李翠兰《白描人物图册》局部


清代金梁撰写的《盛京故宫书画录》和民国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古物陈列所书画忆录》中均有对画家李翠兰的详细记录。

在《中国古代女画家》等文章中有此记载:李翠兰擅以宋李公麟白描法创作人物画,线条外柔内刚,富有表现力度。她熟练的白描功底,行笔流畅自如,线条萧散圆润。陶靖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他高尚的人品令历代文人志士纷纷写诗作画加以表现,而女画家中仅见李翠兰一人取此题材,因此该作品又别具一层特殊的意义。

美术史上,优秀的女性画家寥若晨星,存留作品弥足珍贵。李翠兰、文俶在那个时代能克服重重困难、脱颖而出,宛如耀眼的流星,在艺术殿堂留下了一道华彩。


文风繁盛贡川


永安贡川作为千年古镇,水陆交通便利,是旧时闽江上游沙溪河流域重要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科甲蝉联。明代画家李宗谟和李茂枝均是永安贡川人(详见本公众号2024年6月21日”《李宗谟:贡川走出的明代杰出画家》)


李宗谟作品《东坡懿迹图》局部


明代万历年间,李宗谟的白描人物画已蜚声海内外,其绘画水平当时已被董其昌、王稚登等书画大家所认可与赞许。李宗谟白描精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藏馆。

李茂枝以书画入府志和县志:“庠生,放情诗酒,喜画墨莲,精于人物,京省得其画像,谓道子复生。”

古代书院是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永安贡川的纹山书院原为明朝进士、理学家罗明祖读书教学场所。清顺治初年,罗明祖的儿子——罗克臣将其扩建为书院。

罗明祖与董其昌、黄道周即结缘于其任职华亭、萧山期间。他受到两人垂青,得到两人题赠“纹山书院”“星岳代起”书法。


《纹山书院》为董其昌手书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董其昌是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而立之年时,其恩师田一俊(闽中大田人,与永安毗邻)身故。而子幼,不能扶柩回乡。董其昌自告奋勇,独自千里护送恩师棺椁归里,一时传为佳话。董其昌退隐故里期间,正值罗明祖任华亭县令。史料记载,董其昌贵为重臣,且书画名满古今。罗明祖乃区区七品县令,然董其昌欣赏其经纶满腹、为人刚直不阿,故而颇有过从。

该书院华表大门匾额正面为董其昌手书“纹山书院”四字,为径尺行书,取法在二王、赵松雪之间。端庄沉静、隽永秀雅。所落上款为“云间治生”(云间为松江旧称,“云间治生”应为对罗明祖的尊称),下款为“董其昌书”。均为行草书体,亦取法二王。据二人相识年份推算,此书为董其昌晚年书法,较之早年灵动清隽书风,参以颜鲁公篆籀笔意,愈加沉稳朴茂。

纹山书院现已无存,只留下了这方匾额石刻。抗日战争前夕,由南洋华侨领袖胡文虎捐款,在纹山书院的原址上重建,改名“贡川中心小学”。


名家泼墨赞美景


福建的山山水水,绕不过丹霞地貌。位于永安的桃源洞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以丹霞风光、喀斯特地貌出名。徐霞客五次入闽,曾两度游览桃源洞。

桃源洞入口120米高的峭壁中央题写了“桃源洞口”四个楷书大字,字幅高9米,宽5米,下边还有陈源湛写的一首七律《桃源洞》诗(详见本报2024年3月8日“新闻关注”《寻找桃源洞开发者陈源湛》)。陈源湛,永安安砂人,生于明嘉靖壬寅年(1542年)七月十二。万历十七年(1589年),陈源湛任广东高州府(今广东茂名)通判。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陈源湛出任广西梧州府通判。

数年前,永安书法家林永权赠笔者一份张瑞图草书《桃源洞口诗卷》复印件。此件为晋江张氏后人赠送给他,并告知其先祖张瑞图曾访游风景名胜桃源洞,留下此诗卷。


张瑞图草书《桃源洞口诗卷》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等。明隆庆四年(1570年)生于晋江青阳下行村农家,幼负奇气,聪颖过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位列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

张瑞图是明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他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晚明四大家”。张瑞图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其书法初学锺繇、王羲之,后另辟蹊径。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张瑞图时年45岁。《张瑞图年谱》记载:“夏,奉命与魏广微一同出使云南……八月,由黔回闽,冬抵晋江家中。”据此,张瑞图游桃源洞并留下《桃源洞口诗卷》当为是年秋冬之际。

《桃源洞口诗卷》释文如下:

贵人讳丘壑,絜(?)我抱微尚。

常愿就薮泽,逍遥老闲旷。

失足落风尘,十载事孟浪。

有如雉在樊,虽饱神不王(旺)。

日为碧鸡游,西南穷叠嶂。

荪山信合沓,莽亘非一状。

叠翠耸青螺,拖皱横绛帐。

盘螭相虬胶(缪),骏马各奔放。

苍然入虚无,目力未可量。

中有不死人,斯言岂诞妄。

我来逢两霁,宿雨垂光涨。

碧径碧云封,断桥枯槎拥。

鸡犬寂无声,胡麻谁能饷。

言欲铲千峰,一往穷殊相。

庶几有所遇,一使幽怀畅。

仆夫告日西,仓皇理征鞅。

只(咫)尺隔仙凡,临风嘿惆怅。

万历甲寅奉使过桃源洞口作,天启丁卯重录于审易轩中。果亭山人瑞图。

张瑞图一生倾慕陶渊明笔下桃源胜境,其经典书法中有《桃花源记》《桃源行》等佳作存世,从这首《桃源洞口诗卷》中也能读出其心声。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