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至2月12日,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时·厦”实践队赴福州市开展非遗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在福建博物院,实践队员了解到,博物院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非遗展示中的应用。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成功打造了多个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参观“国家宝藏——福建博物院文物特展”,实践队员们追溯八闽大地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参观“宋词里的福建”展览,该展览展示了众多与福建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古籍善本以及书画作品,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福建在宋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此展览让队员们得以细细品味宋词雅韵的,沉醉于闽地词韵的千年风华之中。
图为实践队成员品读林觉民《与妻书》
在三坊七巷,实践队员先后参观福建民俗博物馆、叶氏民居,探寻福州非遗的传承发展。
福建民俗博物馆位于三坊七巷内的二梅书屋,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将福建民俗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其中“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展”,陈列百余件书画、瓷器、雕刻等珍贵文物,生动呈现了福建人民在不同节气中的生活智慧与习俗。在非遗体验方面,博物馆设置了多个互动区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叶氏民居是福建非遗的展示窗。2009年,叶氏民居被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展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雕等众多非遗项目。在这里,队员们不仅欣赏到剪纸、瓷器、软木画等精美的非遗作品,还通过互动屏幕了解福建特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内部构造。
图为“时厦”实践队参观福建民俗博物馆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时厦”实践队代表表示,本次的参访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