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到老家,还算习惯。谢谢你们,谢谢泉州人多年来对我的关照!”昨日上午,71岁的黄老伯在广西柳州老家给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表达谢意。
黄老伯年轻时离开家乡四处打工,后来随着年纪渐长,开始漂泊流浪,这一别就是几十年。在泉州市救助站多次救助劝导下,他终于迈过了心里的坎,于14日踏上了返乡的旅途,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两度流浪泉州 感受各界温暖
今年2月14日清晨,在泉州市救助站内,71岁的黄老伯满心欢喜地整理着行李。收拾完后,他便来到救助站门口向远处张望,眼神中满是期待,因为他即将开启归乡的旅程。
去年10月,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启凡社工在街面巡查救助时,发现了一张久违的面孔——流浪的黄老伯。早在2022年,他就曾到泉州流浪过,也曾接受过救助。后来,他又流浪到了其他地方。
救助站和社工持续帮助黄老伯
在劝导过程中,工作人员和社工了解到,黄老伯来自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新安村。20岁出头时,他就到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务工,一直未成家。随着年纪渐长,务工越来越困难,他便开始四处流浪,靠着拾荒勉强维持生活。
面对返乡建议,起初,黄老伯并不愿意。一个原因是父母早不在了,他无奈地说:“回去以后没有家人,就我一个人孤零零的,还不如待在泉州,这里的人很好。”他每晚都在文化宫对面的银行门口露宿,时常有环卫工和热心市民关心他,送来吃的喝的,让他心里暖乎乎的。
节前救助劝导 勾起回乡愿望
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只能尊重黄老伯的决定。不过,他们也没有就此放任不管,而是持续探访他,陪他聊天,并送去生活必需品。
日子一天天过去,去年12月,泉州气温逐步下降。在一个个寒冷的夜晚,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总是准时为黄老伯送去御寒物资,还有爱心商家为他提供爱心餐。这些温暖的举动,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
春节前,浓厚的节日氛围弥漫在大街小巷。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再次找到黄老伯,耐心劝导他返乡。一行人表示,会帮他对接家乡救助站,协调好他返乡后的各项事宜。
这一次,黄老伯被打动了。他告诉大家,打算过年后回家,希望救助站能帮他购买返乡车票。
2月11日,在对接好黄老伯的返乡事宜后,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早早来到银行门口等待。夜幕降临后,黄老伯的身影终于出现。一行人随即迎上去,将返乡的安排详细地告诉他。第二天一大早,工作人员便将他接到救助站内准备。
一路护送上车 消除后顾之忧
安置好黄老伯后,工作人员坐到他身旁,和他聊起了家乡的事。一提到家乡,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期待,也有不安。
“我离开老家不止50年了,也不知道比我小两岁的妹妹还在不在人世。年轻的时候,我先是去生产队干活,后来就把户口迁到了队里。2001年我回过一次大队(编注:村委会),去换户口本和二代身份证,之后就把户口本寄存在村干部那儿,想着以后再回去拿,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去过。从那以后,我就在广东、福建打工。在街面上流浪,算算也有五六年了。”说到这儿,黄老伯轻轻叹了口气,工作人员连忙安慰起他。
2月14日,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终于购买到泉州至柳州的车票。临行前,工作人员找来纸笔,一笔一画地写下泉州市救助站和柳州市救助站的联系方式,并郑重地递到黄老伯手中:“老伯,您这一路上要是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是车子晚点,还是身体不舒服,都别着急,第一时间按这个号码联系救助站,我们和您家乡的救助站都会帮忙解决。”
黄老伯接过纸条,手指微微颤抖,他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仿佛那是一份珍贵的守护。
黄老伯坐上回家的火车
由于黄老伯没有身份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决定一路护送到上车。在车站里,他们紧紧跟在他身边,帮忙拎行李,陪他通过一道道关卡,直到将他送到座位上,临别时还不忘叮嘱道:“老伯,您安心坐着,有什么需要就跟乘务员说,我们和柳州那边都联系好了,到了就有人接您。”
“人老了始终要回到家乡的,叶落归根,我的心也要回去了……”黄老伯点点头,转头望向窗外,在远方,有他阔别已久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