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闽人智慧丨唐朝末年蛇年正月,福建有这样一场“BOSS直聘”
2025-02-09 14:01 新福建 原创



“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才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



这长长的一句话,你以为是文章中的一句话?

错!这是个标题。

这个在新媒体时代必定被编辑大删特删的45字标题,远超微信公众号标题最多可显示的31字、新福建客户端27字、小红书20字……

这是唐末五代著名诗人韩偓在福建留下的一首诗歌的标题,记录了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时刻,也记录了闽王王审知推动福建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国人才“BOSS直聘”






唐末,皇室衰微,国家大权在宦官、权臣之间易手。曾深受唐昭宗李晔器重的韩偓不愿依附权臣,遭到排挤,被贬离京。

正如标题所示,那个蛇年的正月十二日,流浪诗人韩偓身处福建,他正从沙县启程来到邵武,计划继续前往抚州、广信。刚到邵武,福建主政者王审知派出的使者便风尘仆仆赶到,请求他前往福州,留下建设福建。


韩偓(左)、王审知(右)


原来,韩偓曾在江西赣州流寓时,正是王审知主动派人盛情邀请这位鼎鼎有名的“翰林待诏”来到福建。可现在,自己延揽的人才马上要走,王审知急忙再次派人来留住他。

但是,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909年),已亲历了唐朝灭亡剧变的韩偓,已决定不再出仕做官。

这次王审知的急脚相召,虽然未能改变韩偓的心意,却至少让他留在福建,写下许多名篇,直到923年病逝于南安。

这位成名甚早的诗人,十岁就曾被李商隐评价“十岁裁诗走马成,……雏凤清于老凤声”,可谓春风得意。可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并非生活在京城顺境中的“香奁体”,反而是在福建寓居时写就的现实主义诗篇。

86dc9045dbaddda8a7ea4324d71a739d.jpg

韩偓墓今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自然村。图源:泉州网

可以说,王审知的“BOSS直聘”不仅让韩偓得以安身立命,也为福建文坛带来了重要的转机。韩偓与当地文士的频繁交流,为福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鲜活力。

对于王审知而言,这次相邀不仅是一次礼贤下士之举,更是一场关乎福建文化兴盛的尝试。他深知文化对治国安民的重要性,主政期间注重招纳五湖四海有识之士,发挥他们的才干。

而他对人才的重视,直接促成了福建成为中原文人避乱的重要聚集地。

9a60d7e96c2b1d6bd98aea378e68432d.jpg

福州鼓楼区庆城路的闽王祠 图源:影像福州

唐末五代,中原战乱仍频,许多文人迁徙至相对安定的福建,并在这里书写诗文、传播文化。包括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唐朝宰相杨涉的从弟杨沂、进士徐寅,以及杨承休、黄滔、翁承赞、王倜、夏侯叔、郑璘、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都在王审知的托庇和资助下,或出仕为官,或以诗文教化民众。

正如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所言:“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的文化政策和广纳贤才的举措,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兴学、向海全面发展





王审知不仅关注精英教育,还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在他主政期间,福建出现了诸多以文教兴邦的措施。

例如,他创办了“四门学”和鳌山书院,延揽黄滔、陈郯等人担任教席,培养了一大批才俊。

此外,他提倡普及教育,使乡村开设私塾,形成“千家灯火读书夜”的盛况。

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王审知在福州文庙设立四门学。图为文庙中刻有的福州历代进士名录。林双伟/摄

“四门学”的建立标志着福建地区正式拥有高等学府,它不单传授儒学经典,还涵盖经、史、文学和哲学,让福建学子有了接触官方正统儒家教育的机会。鳌山书院更进一步,为福建培养了大批才俊,奠定了福建文教“海滨邹鲁”的文化地位。                      

福建作为沿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王审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与对外贸易。

他设立商务机构、改革税制,推动福建商贸繁荣,使福州、泉州港口成为五代时期的国际商贸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富庶,也为福建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图片 位于闽王祠前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了王审知促进福州海上贸易的功绩。图源:福州晚报

当时的造船业高度发达,福建制造的远洋大船长达六十米,能够载数百人。从福建出发的商船,不仅北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至高丽(今朝鲜半岛),南至占城(今越南中部)和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甚至远航至阿拉伯。

这种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促进了福建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让福建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王审知主政时,从中原乔迁而来的文人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这里的“我公”指的就是王审知。

它道出了王审知在促进福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让人才安心在福建发展,与福建共同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诚如斯言。




“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侨报社 联合出品

作者:赵凯

编辑:郭金铭

审核:严顺龙、方婷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