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2月7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吴志 林孟)2月6日,在莆田东吴港区国投码头10号泊位上,节后莆田市第二艘煤炭进口船——载着7.46万吨煤炭的巴拿马籍货轮“阿斯特”轮,在边检部门的监护下,有序进行卸货作业,为全年能源保供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作为“北煤南运”“外煤内运”的战略枢纽,依托铁路、公路、水水中转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火电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据国投湄洲湾港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勇亮介绍,2024年该港完成吞吐量2045万吨,同比增长5%,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进入2025年,港口生产继续保持强劲势头,1月份完成吞吐量183万吨,2月份已完成进出船舶6艘次,吞吐量达19万吨。
莆田市已与全球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东南大港”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莆田边检站针对煤炭能源进口量大的特点,提前与企业、船方沟通船舶靠泊计划,不断深化“10分钟服务圈”机制,派出民警24小时入驻港区一线,确保船舶“即报即检、即靠即作、即检即离”,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此外,拓展“智慧边检”应用,创新试行适用于“小、远、散”口岸的“单专用通道模式”,智能识别和记录上下梯口人员,通过数据共享与流程精简,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