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漳州大放异彩,一系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传统与现代精彩碰撞,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浓浓的民俗年味和文化韵味。
漳州木版年画 助力春节申遗成功
2025年春节,首个“非遗中国年”到来,全国各地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非遗年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漳州木版年画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是今年蛇年的新品‘人生四喜’。”1月26日,蛇年将至,在漳州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颜朝俊的工作室,摆满了一张张充满年味的年画。其中一幅印有蛇像,写着“身体好、会读书、赚大钱、好姻缘”的“人生四喜”特别显眼和应景。颜朝俊说,今年是首个非遗中国年,漳州木版年画成为春节9个非遗项目之一,他比往年更忙一些,忙着开发设计新品、忙着四处展示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漳州木版年画。
◆制作木版年画,颜朝俊技艺精湛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一种运用木板雕刻印刷技术制作的绘画艺术形式。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融合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地域特色,风格独特,色彩上大胆运用红、黑、黄等对比强烈的颜色,造型夸张质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狮衔剑》是漳州木版年画代表性作品。该年画将狮子头部作为画面主体,对狮子五官的刻画,大胆夸张又不乏精细笔触,毛发化繁为简,使画面丰富饱满又主次分明。狮子额上画着八卦,口衔桃木剑,具有辟邪祈福的美好寓意。
颜朝俊介绍,与北方木版年画套色工艺先印黑线版,后印色版截然相反,漳州木版年画分色套印,色彩由浅到深,层层套印,最后才是墨线版。“常用的有四色或六色套印,甚至十几色套印,全靠眼力和经验来校准。印制完成后,不再施以笔墨进行描绘修补,很见功夫。”因此,印出来的作品会有一定的跑版。“坊间有玩笑说,如果这张年画不跑版,那肯定不是漳州的。”颜朝俊打趣地说。
颜朝俊作为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漳州木版年画的研究、创作与传承工作。经他之手创作的木版年画,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深受大家喜爱。
今年春节,漳州特别推出了“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漳州木版年画展览、体验活动等,让市民和游客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谈到漳州木版年画助力“春节”申遗成功,颜朝俊笑了:“大的层面,国家愈发重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而从我自身经验来说,我常去学校授课,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包括我儿子也对木版年画很感兴趣。”颜朝俊认为,对于漳州木版年画和其他非遗项目而言,除了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浸润大众,古老的艺术才能焕发生机、赓续前行。
长期以来,漳州市高度重视漳州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工作,将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通过举办年画节、开设传承人工作室、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漳州木版年画走进现代生活。
春节非遗热门小城
漳州上榜Top10
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第一年,漳州古城“闽南过大年”,精心准备一系列精彩的民俗活动,将漳州的知名度推向全国各地。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漳州上榜春节非遗热门小城Top10。
“好厉害,少年高跷队来了!”锣鼓声中,人群中传来阵阵欢呼。只见一群身着传统歌仔戏服饰的少年踩着高跷,他们动作流畅、姿态优美,穿梭于漳州古城之间,时不时与路边的市民游客击掌、互动。
歌仔戏、踩高跷,火树银花步步登高。春节期间,包括芗城区石亭高跷巡游、洪拳舞狮演出在内的多场非遗巡游在漳州古城上演,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首次登上央视的哪吒鼓乐赢得广泛赞誉
正月初一到初三,位于漳州古城的灯谜艺术博物馆热闹非凡,主办方芗城区文旅局精心准备了非遗舞狮表演、芗剧演出、灯谜展猜、剪纸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的展示和表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漳州芗城岱山哪吒鼓乐首次登上了央视,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一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作为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吒鼓乐以其古朴的曲调、雄浑的念词和震撼的视听效果,赢得了广泛赞誉。
▲年画、剪纸、布袋木偶等非遗项目同台亮相
▲孩子们沉浸在剪纸的乐趣中
▲布袋木偶深受孩子们青睐
今年春节期间,漳州多个非遗项目从文本中走出,来到市民游客身边。比如木偶雕刻,栩栩如生的形象值得观赏;布袋木偶在艺人指尖翻飞;绣球抛下传递喜庆吉祥;八宝印泥展台前游客亲手体验制作;漳州古城里的“非遗一条街”化作流动的文化博物馆;世遗土楼中的“大鱼海棠”活灵活现……漳州的新春,欢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