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泉州
标题图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晓萍:融彩扎技艺创作花灯光耀四海
2025-02-06 07:08 泉州晚报

《嫦娥奔月》《冠带传流》《一甲一名》……春节前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晓萍在工作室忙碌地制作花灯,近一年来,他与女儿陈熙雅携手创作了数十盏花灯,精挑细选了30盏将参加2025年泉州元宵灯会。

天下上元,花灼之盛,无逾闽中。泉州元宵灯会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灯彩(泉州花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等参与了申报工作,这背后凝聚了一代代泉州花灯制作匠人的心血与匠心传承,陈晓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家三代接力传承花灯艺术。

人物名片

陈晓萍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泉州市工艺美术合作社彩扎工作室负责人

陈晓萍在制作花灯 (受访者供图)

三代接力传承花灯艺术

灯映刺桐,福满泉城。1月25日晚,“华灯璀璨光明城”亮灯仪式隆重举行,拉开了2025泉州元宵灯会的序章,今年灯会中心市区将布置超过2000盏花灯,展现全城千灯齐放、万家乐融融盛景,再现光明之城。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近年来,泉州文旅火爆出圈,泉州元宵灯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主展区展示花灯总数创新高,陈晓萍可谓是提前了近一年时间准备灯会,亮灯仪式前已经全部完成了花灯制作,交由泉州市非遗馆统筹布展。

“泉州的元宵节催生出泉州花灯,泉州花灯红火了泉州的元宵夜。”陈晓萍说,泉州花灯是“扎竹纸糊”工艺运用的典范,主要有扎骨、包堆、剪贴、框线、画笔等技艺,每一道工序都是手艺活,极费时间,一盏花灯制作少则几天,多则数月,十分考验制作者的耐心与心性。

陈晓萍出生于1958年,其父亲陈天恩是著名彩扎工艺师,是泉州彩扎花灯创始人,吸收传统技法,改进工艺将纸扎改为彩扎,即用缎、绸、绢、绫替代纸做成传统彩扎花灯,备受瞩目。陈晓萍是陈天恩彩扎花灯唯一的传承人,自幼深得其父真传,后又随我市知名画家林聪权学习花鸟画以及金石篆刻,为制作花灯奠定了坚实的美术基础。

“彩扎是纸的雕塑,考验一个人的美术水准,现在销路不好,学的人已经很少了。”陈晓萍说,彩扎工艺以前用于泉州红白喜事,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现在鲜有人如此考究,已经淡出本地民俗文化舞台了。

令陈晓萍欣慰的是,其女儿陈熙雅常年随他制作花灯,已经熟稔掌握花灯制作艺术,目前已是泉州花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很好地继承传统工艺,还大胆创新,将新材料运用到花灯制作中,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灯会像春晚一样要不断创新

“泉州元宵灯会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风采。”陈晓萍说,元宵灯会展出的作品要有新主题和文化内涵,如果每年展示的花灯作品都一样,会给参观者产生一种错觉:年年展旧灯,就会丧失泉州元宵灯会的魅力。今年,陈晓萍创作的《嫦娥奔月》就将彩扎技艺融入花灯制作中,用彩扎技艺创作的嫦娥活灵活现,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不断展示“奔月”的追求与梦想。

陈晓萍擅长扎制狮灯、龙灯、各种动物生肖灯、人物灯等造型各异的彩扎挂灯、座灯。其制作的花灯造型逼真、姿态传神、民族特色浓、透光性强。他在继承传统中力求创新,把刻纸、料丝、针刺手法及电子、遥控、光导纤维等新技术,综合运用于花灯制作中,使古老花灯更加绚丽多彩。其花灯作品曾参加市历届灯展,均获重要奖项,并曾被选送到日本、美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展,受到好评。

在工作室,陈晓萍展示了其彩扎作品《花木兰》,表现的是花木兰在战争休憩时刻,流露出娇羞的神色,展示其女儿身的艺术之真。而其父亲创作的《花木兰》则是马背引弓杀敌的瞬间,英姿飒爽。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闽南文化独具魅力,为泉州花灯制作提供充足的养分,每年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去演绎,创作出更加吸引人的花灯作品。”陈晓萍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继承还要创新,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风貌。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