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2月5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陈思淇)大锣、彩旗、马队、香亭、神轿……长队浩浩荡荡,沿途张灯结彩,喜炮作响,蔚为壮观。正月初六上午,仙游镇枫亭镇麟山宫前,巡游队伍陆续出发,直至初八下午返回。此时,皂隶舞、摆棕轿、大鼓刈等表演轮番上阵,锣鼓喧天,观者如云。
麟山宫皂隶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日,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元韵笼影”实践队踏上了前往莆田仙游的实践征程,看千人游灯,探千年傩舞,感受闽越古俗。
据了解,麟山宫皂隶舞,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傩舞”,是一种驱邪除妖的民间舞蹈。千年后的今天,人们用皂隶舞的独特舞姿表达喜庆之情,祈求国富民强。可以看到,舞者脸上戴着以泥塑成型的面具,其上用草纸浸水裱制第一层,后用浆糊裱褙数层,待干后脱出泥胎制成。四个皂隶面具分别绘成红、黑、蓝、绿四色,额前用金色纸装饰,中间饰有金色蓝边硬纸花,两侧各有硬纸制成的彩龙形图案,顶前系五个红绒球,上饰彩纸条。
这之中,不同的角色服饰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3类——旗牌官、皂隶、八班。旗牌官头戴灰色礼帽,身穿蓝色长衫,脚着黑色布鞋;皂隶四人分别戴黑、红、蓝、绿色面具,穿黑色半长襟上衣,衣襟、袖口、衣摆处饰有6厘米宽的红边,搭配红色中式裤,系红色软腰带,于腰右侧挽结,两端下垂,扎镶白边的天蓝色绑腿,脚穿黑布编草鞋;八班则是头戴竹编高帽,不戴面具,服饰与皂隶相同。舞者伴随着锣鼓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时而庄重肃穆,时而威武磅礴,震撼人心。场内外围满了乡亲游客,欢呼声不绝于耳。
“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队员唐恩琪说,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身体力行,了解、传承、守护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感悟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探究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运用好文化之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