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年味
除了节日的欢闹、家人团聚的喜悦之外
当然也少不了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动
闹春田、走古事、游大龙……
赏民俗,品年味
民俗活动大盘点速来围观!
新罗区
HAPPY NEW YEAR
雁石镇苏邦上元建醮灯会
东肖庙会
东肖庙会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并于2013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在寺庙内设坛驱邪,祈福消灾,以保平安。
竹贯花灯
在万安镇竹贯村,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都会举办传统的竹贯花灯节,特别是在正月十六这天,许多外来的游客会前来观赏这一沿袭数百年的传统民俗。
江山石佛公朝圣节
正月期间,各地善男信女前往江山镇石佛公迎神请圣、进香朝拜、祈求平安,据往年统计,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少的游客到石佛公进香朝拜。庙宇内外香烟缭绕,大家用传统的摸香炉、系平安带等民俗活动寄托新年的祝福。
永定区
HAPPY NEW YEAR
抚市走古事
抚市花灯走古事是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举行,各家各户按自己的想法装扮起来,在镇里游行走古事。
活动中常见的故事节目有魁星点斗、孝友无双、夫妻观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四进士、六国拜相、观音送子等等,体现了客家人尊师重教,重孝忠义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坎市打新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对坎市镇卢氏家族来说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这一天,许多群众都会聚集在卢氏宗祠观赏独特的客家传统婚俗活动——“打新婚”,祈求人丁兴旺、幸福安康。
由“酒醉公”手执面槌(用棉花包裹后再用红纸包住外层写上“早生贵子”“双生贵子”),向新婚者头背上和肩臂上来回滚打,口里喃喃细语:“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祝福语。此时,旁边人群中的新婚男子被你推我拥,你跑我抓地让“酒醉公”滚打面槌,接受祝福。新婚者与围观群众共同参与这一“狂欢节”,欢声笑声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
石坑吴氏松光火罩闹元宵
每年正月十三,是湖雷石坑吴氏松光火罩闹元宵的时间。入夜,吴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挂起了喜庆灯笼,燃起松光篝火,人们提着各式花灯,青壮年男子高擎松光火罩,参拜祖祠后发灯,进行踩街巡游。
一把松光火罩有十几斤重,高擎起燃烧着的火罩很远都能看见。“松”与“穷”客家话是同音,因此燃烧“松光”寓意把“穷”烧光。“松光”燃烧得越旺,寓意着来年事业也会越是兴旺。
高头舞龙灯
高头乡五个村近万人口,几乎都是同宗共祖的江姓人。每年祖祠闹元宵,最有特色的是舞龙灯,俗称“迎龙”。高头舞龙灯历史悠久,如今已演化为一桩民俗文化娱乐盛事。
上杭县
HAPPY NEW YEAR
南阳花灯
正月十四这天,南阳镇会进行元宵抬花灯活动,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村民们自发制作花灯,夜幕降临,村民陆续从家里出发到公王庙向公王叩拜,等所有灯到齐后就开始敲锣打鼓出发游村。
花灯每到一处,附近的村民就开始烧火堆、放鞭炮烟花迎接。烟花把夜晚的天空照亮,犹如白天一般,鞭炮声、烟花声、尖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
庐丰香灯龙
在庐丰镇畲族乡蓝氏家族中,至今还保留着春节、元宵期间舞“香灯龙” 以“游龙赐福”的习俗。因整条龙是用稻草扎制而成、龙身上密密麻麻地插上点燃的线香,故有 “草龙”“香灯”之称。
上杭药发傀儡
市级非遗项目上杭药发傀儡(烧架花),历史悠久,迄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在上杭县茶地镇翁基村李氏宗祠举办“扛杨光老佛”民俗活动时进行表演。从花脚开始点燃引线,从下而上层层燃放。烟花筒被点燃后,在烟火的作用力下,各种傀儡就会活动起来,表演各种预制形态,如,鲤鱼喷花、猴子撒尿等。
武平县
HAPPY NEW YEAR
尧禄子孙塔
每年的正月十五,尧禄村的村民都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闹灯,欢庆元宵。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新添丁的家庭,会在正月十五前一天,做一个如金字塔形状的“子孙塔”,祈求后代平安顺遂。
万安剥皮公爹信俗
“剥皮公爹信俗”正日(正月二十六)主要有“传统祭祀活动”“灯艺队、古事队、舞龙舞狮队”等民俗方队踩街巡游活动、“千家宴”、戏曲酬神、在告密者祖坟龟背“烧花”惩戒等。祭祀内容十分丰富,隐蕴在民间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极为深厚。从类别上看,分为祭祀和传承两大类。
定光古佛信俗
定光古佛信俗源于武平县岩前镇狮岩,每年正月初六至二月初一,民间都要举行隆重的醮会,仪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祭祀,为当地道坛行持科仪。二是大规模仪队巡游,善信们抬着定光古佛金身“巡游”各村以及接受祭拜、进香。同时,举办大型民俗民间文艺表演,把“走古事”活动与木偶戏、汉剧、龙灯、狮灯、船灯等丰富的民间艺术结合起来。
邓坑烧大蜡烛
邓坑村浇制大蜡烛的习俗源于旧时庙会,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旨在纪念神明,祈盼福祉,凝聚人心,共克时艰,充满正能量。
长汀县
HAPPY NEW YEAR
童坊闹春田
闹春田是童坊镇举河村、举林村特有的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展示村民强健的体魄,并以此提醒人们,要下田开始新一年的创业了。
彭坊游刻纸龙灯
游刻纸龙灯是童坊镇彭坊村每年欢度元宵佳节的传统客家习俗。据传,刻纸龙灯是由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先祖彭景周将泉州剪纸艺术、元宵花灯艺术融合在龙灯上,并加以创新组合而成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升平“百壶宴”
“百壶宴”,又称“保苗节”,此俗源于清初,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抬出五谷大神、三大祖师举行庙会祭祀活动。活动当天每家每户都端出一壶酒、一盘菜,摆在神坛前的几十米长的长桌上,足足有100多壶酒、100多盘菜,是名副其实的“百壶宴”。“百壶宴”开始之前是迎神活动,当游神队伍来到村中大坪,开始斗轿活动,也叫摇轿。斗轿结束,村人们祭拜礼毕,百壶宴开宴。
四都打菩萨
四都镇“打菩萨”于每年元宵前后举行,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打菩萨民俗既是迎神敬佛的风俗,又是村民们的一种锻炼体力的娱乐活动,是一种全村性的集会。它的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 、人寿年丰、 国泰民安 。
涂坊走古事、迎花灯
涂坊镇每年正月十三会举办“走古事”活动。人们用这种古老的客家民俗祝福新一年的丰收和安康。涂坊花灯以竹篾为骨架,贴上绘有图案的手工刻纸,里面放置灯火,装饰丝绦。花灯制作完成后,点上灯火,抬着巡游,叫“迎花灯”。
游玻璃子灯
在元宵节,河田镇、三洲镇都会举行闹花灯。花灯式样独特,由灯身、灯座和灯挂组成,以竹篾片为骨架,呈倒塔状。花灯外围第一层嵌着工艺极精的各色剪纸花边,第二层装饰错开的图案和古诗文,最里层还有纸作人物造型。每当“迎灯”时,点燃蜡灯,每迎一天,都会逐步加上灯,意为添丁进口。
连城县
HAPPY NEW YEAR
罗坊走古事
“走古事”就是模拟古代人事,由十数名稚童,扮演历史上著名帝王将相,高高立于“古事棚”上,由壮汉们抬行闹春祈福。“走古事”于每年元宵前后举办,连城罗坊“走古事”,因其开展水中竞走,最富特色,闻名遐迩。
姑田游大龙
连城姑田游大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举行,据传起源明朝。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姑田大龙的制作复杂,包括准备龙板、筋骨、扎制龙头、龙尾等十几道工序。“游大龙”长720余节,长逾千米,号称“天下第一龙”。
芷溪闹花灯
璧洲“二月二”游灯笼
璧洲古村的“游灯笼”活动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2018年,璧洲“二月二”游灯笼被列入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举办“游灯笼”活动,不仅寄托了当地村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也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游灯笼、赏民俗。
庙前红龙缠柱
连城庙前红龙缠柱于每年春节元宵期间举行,它是一种舞蹈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相传由当地六世祖江万权初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
北团游大粽
每年农历二月,北团村会举办游大粽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游大粽期间,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挨家挨户亲朋满座,村里到处花团锦簇,时时鼓瑟吹笙,这热闹场面为北团一大盛况。游大粽这一民俗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平安、促生产,促进亲朋好友联络感情和亲情,历久不衰,成为客家民俗活动中的一朵奇葩。
漳平市
HAPPY NEW YEAR
新桥板凳龙
新桥板凳花灯龙相传始于明朝,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村民们以舞龙的方式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战胜自然灾害,在古老的大地上延绵不绝传承下来,积淀为独特的民俗文化。
永福陈村关帝庙会
正月十三是永福镇陈村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关帝庙前,舞龙、锣鼓、采茶灯,气氛活跃。信众们抬着关帝及从祀的关平、周仓的神像在广场上巡游,上下颠簸,原地旋转,看得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坐刀椅”,为少见的一项绝活。
双洋火龙闹元宵
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双洋就开始了火龙闹元宵。起初,村民的爆竹是在各家门前迎龙时燃放,后来村民发现爆竹往龙身上丢,舞龙的为避免价格不菲的龙被烧坏,只好摇头摆尾躲着爆竹,这龙也就舞得更为壮观,很快就形成爆竹炸龙——火龙闹元宵的风俗。
迎竹马
竹马也称竹马灯,是用竹篾扎成的骨架,分为马头和马尾,骨架外糊上薄纸或粘贴绸布,用红、白、黑、花等诸色纸布贴上马鬃、马毛、马耳朵、马眼睛以及马尾巴和四条腿,将其装扮成一匹匹活灵活现的“竹马”。
彩塔闹新春
永福镇龙车村有一种至今已700多年还保留下来的闹新春习俗,纪念当时在龙车为他们平定匪乱的陈、广、武三名大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村民抬着自制的彩塔,在村内游行,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25年民俗活动一览
虽说民俗年年有
但错过就要再等一年
欢迎来龙岩体验各种闽西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