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峡两岸共同的远古家园万寿岩,迎来2025年的第一缕曙光。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元旦佳节,来自周口店等地的四方宾朋千里迢迢汇聚到福建三明万寿岩,携手推动史前洞穴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开启新的篇章。
走进万寿岩,聆听20万年前的远古回响,探寻25年来保护研究利用历程,这不仅是对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价值的肯定,更推动万寿岩遗址在深入研究、长久保护和稳定发展阶段迈出关键一步。
25年前的“一锤定音”,25年间的“久久为功”,人们收获的不仅是洞天遗珍,更有如何沟通历史与未来、协调经济发展与文脉接续的深刻启迪。
2024年6月,三明市委、市政府成立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将万寿岩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范之地。
万寿岩遗址
2025年伊始,150余名国内旧石器考古学家、洞穴遗址保护机构代表相聚万寿岩,共同参与第四届旧石器考古公众体验周活动暨万寿岩遗址考古发现25周年座谈会。
25年的时光轴上,那个最初的起点,千钧之重。
一边是企业矿产资源的巨大经济效益,一边是“几颗哺乳动物化石”,万寿岩何去何从?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做好万寿岩工作核心中的核心,从来都是万寿岩遗址保护。如果没有把万寿岩遗址保护好,所有与万寿岩相关的发展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到《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从《关于进一步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的工作方案》到《关于进一步提升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能力和水平的若干措施》,从2020年8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升格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到2024年6月保护中心调整归口市文旅局管理,并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人财物保障、遗址公园整体提升等各方面工作……三明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为万寿岩遗址提供更强大的保护力量。
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三元区负责牵头编制《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市文旅局负责万寿岩遗址日常建设……全市十多个重要部门协同发力、各司其职。护航万寿岩,2024年三明开启了“举全市之力”模式。
2024年,三明市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提升为抓手,着眼科学研究、考古计划、学术会议、品牌推广、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经费保障等方面,先后策划实施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修编、龙井洞考古调查、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提升项目等工作,持续推动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安防提升工程、船帆洞保护工程等项目落地。
来自官方的保护坚实有力,来自民间的保护情真意切。
在万寿岩遗址公园内,有一片面积达40亩、市场价值百万的“源楠林”,是全国劳模王源楠在万寿岩遗址公园内栽种,并无偿捐献给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的。
王源楠朴实的心愿是为遗址保护尽一己之力。而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将那片林木命名为“源楠林”,并打造成具有特殊意义的景点,为的是让这个保护万寿岩遗址青山绿水的美好故事流传下去。
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20万年前。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器具,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实物佐证。如今,万寿岩遗址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5个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之一,入选“十四五”全国大遗址名单。
“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走进万寿岩。在他们看来,这一远古人类家园极为少有、弥足珍贵,应继续加强科研,并加以活化利用。
2022年初夏,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的专家赵举兴名正言顺到万寿岩开展调查研究。那年的5月,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和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签订了共建万寿岩遗址科研科普基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地质学和考古学交叉论证的全新角度,对万寿岩年代测定、环境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佐证。
在2024年元旦万寿岩遗址第一场座谈会——南方洞穴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座谈会上,赵举兴博士分享了《福建省万寿岩遗址船帆洞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的研究成果。
也是在这场会议上,专家们经过深入研讨和思想碰撞,达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南方洞穴遗址保护共识》。
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古脊椎所)主任、研究员高星是万寿岩的老朋友了。
2023年4月,高星带领团队先后对万寿岩船帆洞石铺地面保护问题、万寿岩遗址龙井洞及周边考古调查、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研究等工作进行调研。
调研团队对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及石铺地面保护进行了系统论证,形成了《万寿岩遗址保护与研究论证意见》,并提出了“适时开展对龙井洞的考古发掘与对万寿岩遗址周边的系统性考古调查”等建议,推动万寿岩遗址科研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那次调研结束后,高星又派出了团队重要成员、国内顶级化石专家赴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对万寿岩博物馆文物库房内藏品进行重新梳理,让万寿岩科研有了新突破。
2024年10月22日,高星在第二届南方洞穴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座谈会上,呼吁成立史前洞穴遗址联盟。时隔两个月,史前洞穴遗址联盟在万寿岩成立,它将有力推进中国洞穴遗址的研究、保护、宣传和利用等各方面的工作。
从贾兰坡、张森水到高星,正是一批又一批中国旧石器考古专家学者的长期关心与厚爱,万寿岩的保护研究利用才有了更足的底气和更长足的进步,在万寿岩保护研究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清晰的脚印。
绿草如茵,碧水、青山、溶洞、田园、古文化在这里交融相汇,如今的万寿岩遗址内湖光山色,成为了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考古为特色的主题遗址公园。
2024年8月,位于遗址公园内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是对万寿岩遗址文物活化利用、展示教育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的活力在于回归社会,融入生活,服务人民。万寿岩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文化+旅游”“事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宝贵遗产不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站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远古森林项目远眺,万寿岩远古文化交流中心格外醒目。
远古文化交流中心广场地面上,铺设着巨大的万寿岩文创标识,细细琢磨,标识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在展现着和万寿岩有关的文化。
如今,万寿岩不仅有了系列文创产品,还有了形象代言人“阿福”。
2022年9月29日,“阿福”带着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珍贵的展品首次走出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走进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原定展期半年,延长到了一年,但因许多小伙伴对万寿岩的宝贝和“阿福”依依不舍,展期又延长半个月,至2023年10月16日闭展,累计参观人次超18万。这一数字背后,是人们对万寿岩文化的炽热追捧和深深向往。
2024年6月8日,“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来自武汉市二十余所学校的100余名中小学生在武汉大学师生志愿者带领下参观展览。
如今,“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已三次走进全国传统重点大学展览,在莘莘学子的心中播撒下对万寿岩热爱的火种。
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表示,万寿岩的珍贵文物走进大学展览,是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贡献出考古遗址的文化力量,更是推动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的重要之举。
旧石器是科技的结晶,是一个时期最为先进的科技;机器人亦是科技的结晶,是现代科技智慧的代表。从2022年起,万寿岩已连续举办三届“旧石器对话新科技”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节。
2024年7月,第三届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节暨首届大地艺术周活动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举办。
在2024年的科技节活动期间,机器人大赛紧张刺激、精彩纷呈,开闽文化交流会底蕴深厚、气氛热烈,校企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成果丰硕、合作共赢……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两岸青年在古老而神秘的万寿岩遗址中沉浸式地感受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对话。
与此同时,同期举办的首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活动更是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16所高校的 130余名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们热情参与。他们在创作中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结交挚友、增进情谊。
科技节一系列成果丰硕的活动,有效推动了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宗亲联谊、经贸合作、文旅融合,印证了万寿岩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考古。
2024年7月17日,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厅对公众开放。
2024年,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厅对外开放,公众可以在视觉与听觉,真实与奇幻的综合体验中实现全新的万寿岩游历;全球首个以昆虫琥珀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落户万寿岩遗址公园,馆藏数百枚珍稀的昆虫琥珀及史前化石,成为万寿岩文旅、研学业态的一大新亮点……
听!古老的万寿岩,正在讲述“新”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每一个故事都是实践与创新的见证,每一个故事都是追本溯源与赓续文脉的探寻。
◆ 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对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
◆ 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作出两次重要批示,保护了万寿岩遗址;
◆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万寿岩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8月,万寿岩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2002年2月,三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
◆ 2004年2月-10月,万寿岩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工作;
◆ 2006年11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次年会暨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在三明召开;
◆ 2006年起,万寿岩遗址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全国百项大遗址之一;
◆ 2010年10月,万寿岩遗址被授予“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
◆ 2013年12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 2013年12月,获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命名;
◆ 2016年5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017年10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 2017年12月,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2018年7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 2019年6月,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 2019年12月,召开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寿岩遗址科研科普基地挂牌成立;
◆ 2020年7月,三明市政府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共建万寿岩遗址教学实践科研基地;
◆ 2020年8月,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 2020年10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
◆ 2020年12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 2021年5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入选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 2021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万寿岩遗址列为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 202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授予“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
◆ 2022年1月,与厦门大学历史系签订共建万寿岩遗址科研科普基地协议;
◆ 2022年5月,与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签订共建万寿岩科研科普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 2022年9月,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走进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 2023年4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和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签订共建协议;
◆ 2023年11月,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走进复旦大学博物馆;
◆ 2024年6月,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走进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 2024年8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