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三明
标题图
在“桥坚强”的背后,竟藏着三明与钱塘江大桥的不解之缘!
2024-12-26 07:42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钱塘江大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铁路、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者佛是这座大桥的建设者之一,是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建钱塘江大桥的“水文参谋”。这段建桥经历,让茅家和来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7年,为了响应国家支援鹰厦铁路建设的号召,来者佛的儿子——来兆民来到福建福州铁路分局永安铁路机务段工作,成为一名火车副司机,从此在永安扎根。


钱塘江大桥从建设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仍坚固如昨,远远超过了当初预计的50年寿命,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钱塘江大桥不仅在工程上具有重要意义,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如今,来者佛的孙子来健已年过半百,每当翻起祖辈建设钱塘江大桥时,在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不禁感慨万千。



来者佛发表在《浙江新闻》报上的《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



炮火之中
建设第一座铁路两用大桥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1934年,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钢梁双层公路、铁路两用大桥。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受邀赴杭州兴建钱塘江大桥,担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在此之前,国内几乎所有此类桥梁,均由外国人一手包办,因为中国人缺技术。


钱塘江大桥工程处胸章


建桥初期,因钱塘江极其复杂的地质和水文情况,茅以升遇到了重重困难: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因台风沉没,继而一只600多吨的沉箱被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一时间负面舆论兴起,社会各界对造桥之事持否定态度,严重挫伤工程队的锐气。


在此危急关头,一位教书先生——来者佛引起了茅以升的注意。茅以升看了来者佛发表在《浙江新闻》报上的《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江干之潮》等系列文章时,喜出望外。


“听我父亲说,当年,茅以升请我爷爷加盟桥工处,担任钱塘江大桥南岸沉箱预制场工地质量监工。”来者佛的孙子来健说。来健从小听着钱塘江大桥的故事长大。


钱塘江大桥工作人员佩戴的红袖章


来者佛,1903年出生,原名来培褀,浙江萧山人。他从小在江边长大,对钱塘江水系、山洪、潮汐,颇有研究。建桥过程中,来者佛以丰富的水文经验协助茅以升利用潮水规律浮运沉箱,解决了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困难,为大桥顺利完工做出了贡献。


之后,面对日军飞机的轰炸等重重困难,茅以升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桥工群策群力,冒着生命危险、昼夜赶工,创造性地使用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先进技术,共解决克服了80余个重大难题,钱塘江大桥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临危受命
冒险守护大桥物资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大桥在国家危难时刻建成通车,铁路桥面的开通,让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大桥支援前线。


造桥为国,炸桥同样为国。为阻止日寇南侵,1937年12月23日下午,随着几声巨响,钱塘江大桥被炸毁,钢铁巨龙应声倒卧在滚滚江水中,只留下残存的桥墩——当时这座大桥仅开通89天,100多万军民由此逃难。


“听我奶奶说,1937年11月18日,钱塘江大桥炸桥前夕,桥工处南撤,茅以升的母亲被安排在来者佛家暂住;同时,茅以升将装有钱塘江大桥桥工处技术资料、工程摄影胶卷、财务档案等18只藤箱暂时存放到我家;直到12月23日,炸桥的那一天,这些藤箱才装上车离开,免遭战火。”来健回忆。这批档案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钱塘江大桥炸毁后,来者佛临危受命留守大桥,暗中监守保护大桥剩余物资,密切关注日军修桥动态,并将所得的一手资料秘密转送到大后方茅以升手中。


来兆民手写家史


“听我父亲说,为了保存好大桥的有关资料,我爷爷将大桥建造期间的摄影作品画册、图纸用竹筒装好,用蜡封口,埋于地下,才躲过日军的搜查。”来健说。来健的父亲来兆民是来者佛的大儿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奉命回杭州修复钱塘江大桥。根据来者佛提供的一手资料,茅以升作出了修桥方案。1948年,这座大桥修复通车。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写了一篇《钱塘江桥工程记》,用红油漆正楷书写在桥北东侧的桥头堡内,文中表彰了为建桥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提到了来者佛。


2006年,钱塘江大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不朽的丰碑。钱塘江大桥经过修缮后,至今依然在使用。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大桥,杭州沦陷,桥工处集体南撤到金华的一个月后,来者佛带着来兆民又回到了杭州,在靠近大桥的黄沙圩村办起了私塾。



开上火车
奔跑在福建第一条干线铁路上


茅以升在桥工处南撤时,有数根大型的工字梁因太笨重,无法搬走,就埋在大桥南岸距大桥出口处约400米的铁路西侧,上面用泥土盖好,委托来者佛看管。日寇占领大桥时,来者佛让来兆民多次暗中查看,以防被盗。有一次,来兆民看到工字梁的土被挖开,回家报告了父亲。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中,我父亲还参加了钱塘江大桥护卫队。”来健回忆道。


来兆民出生于1932年,1951年参加工作,成为上海铁路局杭州铁路分局闸口机务段的一员,从此与铁路结缘。1957年,来兆民来到福建福州铁路分局永安铁路机务段工作,成为一名火车副司机。1964年,来兆民考取蒸汽机车司机驾驶证。


1964年,来兆民通过考试,成为蒸汽机车司机。


1957年1月,鹰厦铁路永安火车站正式通车,崇山峻岭、林深路隘的永安终于连接上了通往外界的钢铁大动脉,永安成为闽西南的交通枢纽和闽赣两省的物资集散地。


鹰厦铁路是我省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它打破了福建闽道行难、交通闭塞的局面,为福建对外开放、改革发展搭建起重要的桥梁。


从1957年开始,开着火车奔跑在鹰厦铁路上,是来兆民的工作日常。受父辈的影响,来兆民为人正派,爱岗敬业,曾经荣获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


“小时候,我父亲工作很忙,驾驶火车从永安开往来舟、漳平等地。”来健说。


茅以升写给来兆民的信


来兆民和爱人共育有2儿1女,来健和弟弟来强都留在永安工作,默默为山城永安奉献一份力量。多年来,茅、来两家鸿雁不断。上世纪70年代,茅以升曾多次写信给来兆民,询问其生活、工作情况,并鼓励他:多为社会作出贡献。


2008年8月,来兆民去世。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守护来家这段珍贵的抗战记忆,来健数十年如一日,一边工作,一边四处收集钱塘江大桥建设和祖辈、父辈留下的相关资料。


来健(右一)与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中)合影


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如今,随着南三龙、兴泉铁路的建成通车,永安南站的投入营运,让永安一举成为省内环线的重要节点、省内外便捷通道的必经之地,也使永安经济发展步入动车时代。


家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过去,回一趟杭州老家要坐19个小时的卧铺才能到;现在,我们坐动车回杭州,只要4个小时左右,方便多了!”来健说。如果下午从永安出发,晚上就可以走在钱塘江大桥上了。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