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泉州
标题图
闽南古早味·永春咯摊:包容四海 滚烫嫩滑
2024-12-20 16:58 闽南网



【开栏语】

  世遗城市、海丝起点,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申遗成功后,泉州与世遗的事迹仍在延续,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选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到饱经沧桑的名山、名寺、名桥、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泉州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这些历史的“活页”,在时光中慢慢沉淀,历久弥新,成为泉州的独特气质,与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闽南网推出大型策划栏目——《世遗泉州》,用文字与镜头的力量,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泉州永春县五里街镇,晋江上游霞陵溪穿行而过,许港码头边潺潺流水冲刷着鹅卵石,咕噜咕噜的声音好似远古传来……300多年来,这里人来人往、客商云集,而有一种美食却流传至今,那就是“咯摊”。
“咯摊”之名来源于锅中滚烫的食材发出“咯咯咯”的声音,讲究的是鲜材热烫,将烟火气和锅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意寓着永春咯摊包容四海,生生不息。

鲜材热汤,满是锅气人气烟火气

  

航拍五里古街



八角桌上鲜材热烫
汇聚锅气人气烟火气


50岁出头的吴振宇,作为泉州永春咯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年前放弃在厦门的工作,毅然返乡创业,在永春县环城路经营起一家咯摊,靠着多年的诚信经营,以及他的热情好客,深受本地人及外地游客的好评。

食客们围坐在八角桌品尝咯摊

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采买食材然后到店里准备,咯摊最主要的食材是猪肉。“节假日时,店里要请七八个临时工,20多桌都要翻桌好几次,忙得团团转,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万多元的营业额……”吴振宇的语气中透露着甜蜜的“负担”,尽管做餐饮行业很苦很累,但得到那么多食客的肯定,疲惫早早被喜悦所掩盖。

老板吴振宇为顾客准备好汤

咯摊最重要的灵魂是汤头,讲究食材的品质新鲜,大筒骨加入罗汉肉炖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高汤对很多人来说反倒是不健康的,我们的做法就是初心和良知。”吴振宇说自己没有绝招,他家的汤头清淡,清透的汤汁里,看得见大筒骨在锅中翻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厨房里弥漫着大骨的浓香。老板特地盛了一碗让我们品尝,滚烫的清汤清甜无比,有小时候的味道。为了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厨房里没有一粒鸡精,他认为,最原汁原味的食材要转化为最原汁原味的食物。

大筒骨汤清甜爽口

员工正在准备食材

在炖煮汤头的同时,要准备各种配料,大肠、小肠、肠灌肠、蛋肠、猪肺、罗汉肉、瘦肉等,把这些食材切好分类装盘,再来制作肉羹。在切好的肉片里加入适量地瓜粉,然后用手不断地搅拌翻动,这个动作要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让每一块肉被地瓜粉完美地包裹起来,扎实地锁住猪肉的水分,这样烫起来的肉羹,口感脆滑,鲜甜爽口。

备好的食材

这天,店里接待了一批游客,大约有40多人。吴振宇说,其实大部分顾客是本地人,他们对咯摊的喜欢,好像是天生的,毕竟从小吃到大。

“方中有圆,天圆地方”,店里摆放的大多是八角桌,吴振宇说,八角桌体现了满满的仪式感,迎接着八方来客。桌上的老醋、酱油、香葱等佐料,食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添加。
店里的服务员先端上来一锅汤,汤里有大筒骨、豆泡、香菇、萝卜,再按照每桌的人数加入分量十足的配料食材。老熟客们深谙门道,先在碗中舀一汤勺小葱,再浇上热汤,香气扑鼻,一口下去,甘甜清爽,瞬间暖了胃。随即,就可以捞起烫熟的食材,每一口都鲜脆嫩滑,猪肉的鲜味也解除封印冲了出来。

在碗中舀一汤勺小葱,再浇上热汤


猪肉的鲜味解除封印冲了出来

食客们桌前的炉子里发出了“咯咯咯”的声音,锅中冒着热气腾腾的烟,他们边吃边聊着,烟火气和锅气,在一顿咯摊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咯摊鲜材热烫的精髓。


流传300多年的技艺
包容四海生生不息


说起永春咯摊,吴振宇算得上是第十三代传人,他说,永春咯摊起源于1643年以前,当时的永春是一个州,管辖着三明德化永安三地,各路客商云集在官田市许港码头,也就是现在的五里街许港码头,他们带着干粮就着山泉水充饥。咯摊的创始人吴阳山见状,便从家里挑来桌子椅子,放在路边,然后架起一口锅,供各路客商免费热食,这一善举温暖着无数往来的客商,这也是咯摊最初的形态。

如今的五里街许港码头,生态宜人,白鹭拂水


五里古街

吴振宇说,咯摊的“咯”听起来像欢笑声,“咯”又是闽南话的象声词,咯摊发出“kokoko”的声音,翻译成普通话是沟通交流分享的意思。
有的人说咯摊像火锅,但老板却说,火锅类似于咯摊,毕竟永春咯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的是一种技艺,一种乡愁,食客们在这锅汤里,沉浸式地慢慢品尝,也意喻着永春咯摊包容四海,生生不息。

流传300多年的咯摊,包容四海生生不息

食客洪先生是本地人,他说咯摊已经成为永春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久久没来吃,还是会很想念的;来旅游的福州人小曾说自己没吃过咯摊,但觉得这些食材很新鲜,加在一起煮吃起来原汁原味的,很不错。

带朋友来吃咯摊的黄先生也是永春人,他说,咯摊的特色是它的历史渊源,起源于码头,当时码头工人干体力活,身体湿热,靠吃猪内脏来补充蛋白质,而现在人吃咯摊就喜欢这种仪式感和氛围感。
穿越时空,两三百年前的永春县五里街镇,天南地北的人来到这里,围坐在朱红色的八角桌和长条矮方凳上,都要品尝一口美味的咯摊。即便它不是什么饕餮珍馐,却是一份家乡的记忆,深深刻在人们的骨子里。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