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此茶怎讲】为何做青师傅总让采茶工羡慕嫉妒恨?
2024-12-16 17:16 茶道CN公众号

大雪才过,岩茶尤暖。


近日,武夷山茶文化研究专家、武夷山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武夷山市文联副主席黄贤庚在福建日报社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举办了以“岩韵书香‘喜’相逢”为主题的武夷茶文化茗读会。


图片

茗读会现场(颖雯摄)


黄先生出生在制茶世家。在武夷山,黄氏家族可是“茗门望族”,像大家都很熟悉的瑞泉,就是黄氏家族的“王牌”。


他常年从事武夷茶史茶文化研究,只要说起武夷山、武夷茶,就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简直就是一部“活”的武夷茶百科全书。


现场,茶友们一起细品了黄老师分享的4款“老喜公”岩茶:正岩水仙、老丛水仙、马头岩肉桂和陈年铁罗汉。



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踊跃提问。黄先生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满满的干货,分分钟涨姿势。



何为“岩韵”?



按辞典解释,“韵”当是耐人寻味的好名词,如诗韵、风韵、气韵、神韵等等。


“岩韵”,是武夷岩茶特有,并非是虚无缥缈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有具体表现,是可以通过口、鼻感官体验出来的。


按照2002年6月《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岩韵”是否明显,是判定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于“岩韵”,说法不一。品种味、地土味、风土味等等,不一而足。“岩骨花香”“香清甘活”是颇为流行的说法。


个人(黄老师)认为,“岩韵”可归结为: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图片

(周昂 摄)



“丛味”究竟是什么味?


最明显的就是木质味。


许多老丛水仙茶树都在生长在坑涧阴凉之处,这些地带湿度高,水分充足,一般都会长青苔,如果锯开,会有清凉感的木质气息。至于其它看法,见仁见智。


图片

不同于市面出现的“科技丛”(加入添加剂,让“丛味”更显著且持久),真正天然的“丛味”比较稳实,不会大起大落。



肉桂越“辣”越霸气吗?


辛辣味、桂皮香是武夷肉桂显著的品种特征。从1984年起,肉桂才在武夷山大规模种植。


肉桂的“霸气”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生长环境,生长在阳光充足之地的,辛辣味比较强;生长在日照短、阴凉处的,香气比较幽。第二,制作工艺,原料嫩一些,发酵度轻些,就更“霸气”。


图片

对于辛辣感强弱,人们各有所好,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则吃不惯。个人觉得不一定要那么“辣”(指茶),纯正、悠长、厚重才是重要的。



喝岩茶,

为何通常都不喝当年刚做的?


清代周亮工《闽茶曲》里有这么一句:“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刚下焙的岩茶,不管火功如何,都会有些“火味”,有时还带点杂味。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火味”渐渐褪尽,杂味驱散,茶中的内含物也慢慢转化,喝起来更醇厚。这就像文玩,有“包浆”才更温润。


图片

(晏楠 摄)


过去,刚做好的岩茶,通常要放3~4年再卖或喝。如今,很多茶企考虑到销售与库存压力,基本都是当年做当年卖。



焙火是制作岩茶的最重要工序吗?


制岩茶离不开“三个半师傅”,第一个是做青师傅,第二个是烘焙师傅,第三个是拼配师傅,还有半个是泡茶师傅。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做青师傅。


图片


以前,包头(为茶商制茶、管茶的人)对做青师傅的雇请都很慎重,技术过硬者,一季做完,就被茶厂预定下年的制作工期,甚至有的茶厂用轿子来抬请做茶师傅,东家设宴吃席也只有做青师傅才有资格上桌,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让采茶工们羡慕嫉妒恨。


所以,有首茶歌是这么唱的:“做青师傅人上人,雨天不会受雨淋。”


至于烘焙师傅,善于把火,定香气、调汤色、驱杂味都要靠“火”的功夫,烘焙师傅也很重要。


图片



铁罗汉可以治病?


铁罗汉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它与“施集泉”有关。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2年),有个施姓商人,在泉州惠安县开了一家集泉茶庄,茶场在武夷山刘官寨。铁罗汉是他开发成的茶品,用料讲究,有明显的保健药用价值。


图片


1890年、1931年,惠安曾爆发过两次瘟疫。人们喝了施集泉的铁罗汉,都痊愈了,由此名声大震。


真正的铁罗汉多为拼配,少有纯料。像我们正在喝的这泡(陈年铁罗汉),就是拼配的。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