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资讯
标题图
簪花、藤编、木偶……泉州这些“非遗”走进高校
2024-12-13 19:40 海峡教育报

“用年轻人的语言,年轻人的传播方式,让泉州非遗代代相传。”12月12日,由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市文旅融合与文化创意协会、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泉州非遗进高校的实践与探索座谈会,在泉举行。专家们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回顾泉州非遗进高校取得的成绩,共同探索提升泉州非遗进高校的质量和水平的路径。


image.png


据泉州市艺术馆馆长丁聪辉介绍,泉州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国家级36项、省级128项,这是人类世代传承的瑰宝。泉州非物质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包括泉州非遗进校园。要提升泉州非遗进高校的实效,就要做好课程融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切实以文化人,同时努力用年轻人的语言、年轻人的传播方式,让泉州非遗代代相传。


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陈红萍说,安溪竹藤编走进学校已有十多年,既传承了竹藤编技艺,推动了产业发展,同时也设计推出了更多年轻人喜爱的竹藤编创意产品。


蟳埔女习俗传承人黄晨表示,该项习俗已推广十多年,自2022年开始火爆出圈,走遍中国,走向世界。如今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簪花艺术,让人赏心悦目,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黄克安教授提出,做好泉州非遗的数字化工作,对非遗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泉州非遗进高校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更鼓励学生提取闽南文化、泉州非遗元素,创作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具有泉州鲜明特色、又便于携带的物美价廉的文创产品。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泉州市文旅融合与文化创意协会会长许旭明表示,泉州非遗进高校时间长、效果好,推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泉州、热爱泉州、留在泉州、奉献泉州。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开展“闽南文化在泉信”就是很好的做法,今后要把闽南文化特别是泉州非遗融入育人、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创作,融入研究、融入传播,让泉州非遗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绽放绚丽之花。


 

当天还举行了非遗技艺现场体验活动,安溪竹藤编技艺、蟳埔女习俗、泉州彩扎、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泉州刻纸、泉州花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漆线雕等10位泉州非遗传承人细心为师生们讲解各项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师生们积极参与现场制作,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乐趣,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