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南平>本地新闻
标题图
南平这位“玩泥巴”的“80后”让建盏“活起来”!
2024-12-13 17:02 闽北日报

日前,记者来到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在国家级非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莉的工作室,推开门,入眼之处便是拉坯机和陶土,以及各类拉坯工具,背后的架子上摆放着不少拉坯作品。孙莉告诉记者,这便是她平日里创作作品的地方。


孙莉正在拉坯机上创作



从“玩泥巴”到传承非遗


孙莉出生于1982年,父母二人都曾参与建窑建盏技艺的恢复工作。孙莉从小耳濡目染,对建盏有着独特的情怀。


“小时候就觉得玩泥巴很有意思,能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我最喜欢捏各种小动物的造型。”谈及与建盏的“结缘”,孙莉告诉记者,儿时家中有瓷器作坊,她从小就跟在外公和父母身边“玩泥巴”。




受家庭环境熏陶,1995年,13岁的孙莉开始一边读书,一边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建窑的历史文化与建盏传统技艺及工艺流程。



1979年,由中央工艺美院、省科委、省轻工所、建阳瓷厂等联合组成的攻关小组,开始仿古建盏实验,终于在1981年研制出仿宋兔毫盏,使得失传600余年的建盏烧制技艺重现光彩。自建盏技艺恢复以来,孙莉的家中便经常会有外宾来访,交流建盏文化。在与中外友人的长期交流中,孙莉对建盏的历史文化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她把成为教师的目标暂时搁置,决定跟随外公和父母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保护者。


大学毕业后,孙莉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传承工作中,于2008年获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获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作品在国家展会和比赛中崭露头角。



“我爸妈常说,建盏技艺的复兴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所以在我看来,科学技术和理论是这项技艺的基础。”在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孙莉先后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进修,一边提升技艺水平,一边夯实理论基础。在技法提升方面,孙莉深入研究建窑建盏原料的特性,在电窑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龙窑以及液化气窑的建盏烧制技术;在理论研究方面,孙莉在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在考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项目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出版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为建窑建盏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资料。


孙莉作品《月华》




守正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这个是葫芦瓶,这个是梅瓶,这些都是后来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器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的一楼展厅里,摆放着各种不同器型的建盏,其中有几个造型别致的建盏是出自孙莉之手。


孙莉作品《江雪》

孙莉作品《彩毫》

“艺术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归于生活。”

孙莉介绍,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宋人喜爱饮茶,建盏为茶而生,茶因盏而兴,因此建盏的传统器型以茶盏、茶杯为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饮茶习俗在不断改变,茶具、茶器也在不断变化,建盏早已不是“独领风尚”的存在,要让建盏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得到传承保护,既要守正更要创新


“《望月花仙子》是我在学校进修的时候创作的,有一天晚上路过学校池塘,看到明月当空,荷花盛开,瞬间就有了灵感。”孙莉说,非遗的创新必须在守住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进行,在不改变建盏特性的基础上,她从器型、釉面等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许多作品获得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作品《望月花仙子》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承也是传播


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孙莉完整地传承了建窑建盏的工艺技术及烧制技艺,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传承人10余人,她的学生覆盖“70后”到“90后”等年龄层次。“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和传播,我培养了新的传承人,通过他们再继续去传播,这也是一种扩大非遗影响力的方式。”在孙莉看来,“传道授业解惑”既是传承也是传播。


孙莉还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大师工作站、中国轻工联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为平台,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行业技能培训、非遗体验、传统文化知识科普活动等,每年培训授课40-60人次,接待研学游客1000余人次。


20多年来,孙莉始终以传承、保护、发展、弘扬非遗建窑建盏为己任,努力让建窑建盏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