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福建日报》第01版
布局新赛道 产业向未来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见习记者 肖蔚男 通讯员 林晓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者。
晋江市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全力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做大、链条做强、生态做优。今年1—9月,晋江市三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12.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45%,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1%。
建强新链条
11月30日,2024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芯片专场主题活动在晋江举行。论坛现场,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晋江分中心、先进内存和先进封装产业链项目、晋江(西安)离岸创新中心入驻项目等6个项目签约落地,将一步补强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条。
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科学园)芯智造产业园
经过8年培育,晋江已先后落地包含先进内存制造和高阶封测项目在内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50多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逐步构建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及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圈。
如今,晋江正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特别重视科创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近年来,晋江先后落地福州大学-晋江微电子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建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福州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打造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为晋江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和人才支撑。
“9月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晋江半导体产业人才科创基地正式揭牌,并启动晋江集成电路‘单一窗口’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人才科创服务水平。”泉州半导体高新区晋江分园区常务副主任丁少伟说。
围绕“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 构建新质生产力高地”的发展目标,今年初以来,晋江市推动招商落地16个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11个项目入驻装修,16个项目运营投产;盘活102亩连片低效用地打造芯智造产业园一期1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推动二期项目(2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引导周边传统民营企业新建、改造闲置厂房,形成超60万平方米连片标准厂房;联合福州大学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启用晋江(西安)离岸创新中心,创设晋江(武汉)离岸创新中心、湾区创意创新创造中心集成电路专区。
晋江集成电路产业链生态进一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
抢滩新赛道
11月27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的睿斯科3-1厂房正式揭牌。厂房内,轨道天车系统正式启用,繁忙地穿梭于各个工作区域。
睿斯科于2023年7月落地晋江。作为晋江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打造中国核医学谷、生命健康硅谷的龙头项目,睿斯科聚焦先进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研发的质子治癌装置、医用同位素生产回旋加速器等高端医疗器械,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相比传统化疗,质子治疗技术可以绕过人体组织实现‘隔山打牛’,对肿瘤‘精准爆破’,可以极大降低对身体的伤害。”睿斯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兰州大学团队与晋江合力推动的成果转化项目,睿斯科的目标是实现纯国产化、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医疗设备核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吸引上下游企业,在晋江构筑核医疗产业集群。
图源:晋江经济报
晋江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借助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调整的契机,新增医疗健康、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未来显示等未来产业培育方向。
“早在今年3月,我们就出台了《晋江市纵深推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小组行动方案(2024年)》,突出强化项目招引、加快项目攻坚、培育创新主体三大抓手,加快夯实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基础。”晋江市发改局党组成员、三级主任科员许星炜介绍。
1—10月,晋江医疗健康产业新增策划项目8个,总投资26.7亿元,新增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19.85亿元。9月,泉州晋江集成电路产业暨南翼国家高新区招商推介在西安举办专场活动,共签约涵盖核医学、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产业链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超33亿元。随着一个个项目、平台纷纷落户,晋江医疗健康产业从无到有,加快成势。
搭建新阵地
12月4日,位于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的岁金腾达·大健康智能产业园建设现场机器轰鸣。
“产业园目前正在进行打桩的施工。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180亩,分两期开发。一期占地面积约65亩。”岁金腾达项目负责人潘耿能介绍。
园区建设与招商运营一体推进。“项目开工前,我们就着手开展招商工作,目前已吸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区域优势产业及新兴行业入驻。”潘耿能介绍,项目一期预计将于2026年9月交付,建成投产后可容纳近80家企业,带动超4000人就业。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作为新兴赛道布局的主阵地,今年初以来,晋江加快植入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产业链优质项目,打造两岸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生命健康硅谷。
图源:晋江经济报
10月,位于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核心区的泉厦金生命健康硅谷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78亿元,依托晋江大健康产业基础及正大医药、医用同位素、睿斯科等龙头项目,构建技术转化、先进制造、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超100亿元。
今年初以来,晋江在园区标准化建设中,规划建设27个新兴产业园区,推动集成电路芯智造产业园、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新兴专业园建成投用,新建成产业空间199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晋江用好鼓励优质企业入驻标准化园区促进增产增效10条措施,引导45家新兴产业企业入驻专业园区集聚发展。
发力“小而精” 发展三连升
福建日报记者 杜正蓝 见习记者 张子言 通讯员 黄建和
沿着九龙江畔宽敞的江滨路行驶,抵达华安经济开发区。12月1日,开发区内的华安县首个工业地产项目中首科创谷项目现场传来喜讯——中首科创谷产业园一期工程12栋厂房及附属工程全部完成封顶,仅用时7个月。这是华安经济开发区奋勇争先进位的缩影。
图源:华安融媒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2023年度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报告》结果显示,华安经济开发区位列全省第17名,较2022年上升15位,实现三连升,连续两年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均为100%。
产业“小而精”
华安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台地平原仅分布在南部丰山镇。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9个乡镇有7个乡镇属于限制开发区域。20年前,该县在距离市区较近、土地平坦的丰山镇设立工业集中区(今为华安经济开发区),鼓励各乡镇将新引进的工业企业“飞地”入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落地问题解决,但是怎么发展?培育增长极未必“大而新”,但求“小而精”。如针织机械是开发区上下游抱团最为紧密的产业,也是山区县打造的亿元产业“航母”,闯出了一片天。
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作为华安首家针织机械企业,专注生产针织大圆机核心部件,如今已成为亚洲同类型针织机配件的最大生产商。
针织大圆机是用于纺织服装、装饰面料、工业用布等领域的设备。“有大圆机‘心脏’的地方,一定能做整机。”华安县委书记叶毓说,要抱团成链,为服装企业提供高品质的针织机械,打造成为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图源:华安县发改局
2022年,华安经济开发区组建针织机械产业园。园区以生产制造针织大圆机、插片、沉降片、五金机械配件等为主,在现有的永良、兆鸿、泳力泰、兴纺、永宏、辉盛、欣程经纬等7家针织机械企业的基础上,一次性招引9家针织机械龙头企业入驻。
“9个乡镇认领9家龙头企业,一对一服务,从而推动一批产品配套、市场匹配、优势互补的针织机械企业落地。”华安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郭炎煌认为,对企业来说,各司其职做配件,供给整机产业链。
眼下,瑜伽裤、防晒服等热门产品层出不穷,锦氨等高端面料在弹力和耐磨度上满足了高端运动服装的需求,这种面料对针织大圆机有着相当精密的要求。
泳力泰公司总经理林安宁说,在园区针织机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合下,如今接到客户需求,泳力泰能实现一周设计打样、一月出小单、两月批量出货,牢牢粘住中高端客户。
大圆机整机企业提升了品牌和技术,上下游的零配件企业也快速发展。据统计,1—10月华安县针织机械产业产值超6.5亿元,同比增长17%。
今年,华安再引进针织机械产业项目5个,目前共有针织机械企业25家,已投产23家,规模以上7家。初步实现60%以上的配件在本地生产,大幅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形成完整的针织机械产业链条,待全部投产后,产品将涵盖针织机械整机及90%以上配件。
“近几年招商侧重高新技术企业,约占招商总数的七成。”叶毓说,华安由招商转向选商,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具家居”以及“铝车轮、针织机械、冻干食品”为主导的“2+3”产业集群,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补强园区整体实力。
因地制宜培育“小而精”产业集群,开发区已成为华安县增长“主引擎”。园区现有企业30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总投资480亿元。
干部往下跑
华安经济开发区前往县城办事车程约45分钟,干部在山上,企业在山下。作为全县工业主战场,如何保障开发区良好运行?
“不劳企业往上跑,干部必须往下跑。”叶毓说,既然是举全县之力打造开发区,不但要窗口前移,更要机构常驻。
2021年10月,华安县创新开发区审批服务模式,率先在全市县管开发区设立便企服务中心,推动涉企服务审批、县直单位和市政公用等32个单位、1076个审批事项进驻,并将属地丰山镇便民服务中心迁入,合署办公,公安部门的户籍、居住证、交警等事项同步进驻,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
图源:福建商务
走进华安开发区便企服务中心,独立办事窗口一字排开,功能完备。
“整合县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水利局等5个项目审批必经环节政务服务单位,以及市场监督、税务、人社、不动产登记、交警、水务集团等6个办事量较大的涉企主要政务服务单位,其他政务服务单位设立综合窗口。”华安经济开发区便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将审批事项充分授权给便企服务窗口办理,县城能办的在中心就能办。
由纵向横,由各事项充分授权,到多机构整合审批,在开发区内马上办、现场办,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节省办事成本。便企服务中心年均办理超万件,即办件率98.90%,满意率100%。
正是得益于服务专班,创造了中首科创谷项目落地的速度。“专班解决了土地征收、场地清杂、前期手续审批报批等多项重点问题,让项目建设高效推进。”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入驻100多家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产业示范园。
想企业之将想
“集全县之力打造华安经济开发区。”在华安县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秋明看来,开发区是全县增长极,要让干部把“想企业之所想”变成“想企业之将想”。
华安县9个乡镇在开发区内分别成立9个办事处,由各乡镇指派科级干部常驻开发区,全身心投入服务企业。
“登阵门窗生产项目工地正在打桩。但有一处土质含水量较高,判断距离水渠较近。”12月2日,高安镇办事处主任林忠灿在每日晨会上提出他在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请开发区管委会的工程规划科一同前往工地解决。一小时后,积水被引入就近水渠,顺利排水。
福建登阵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雁翔说,办事处对企业办证、施工、生产研发、销售各环节了如指掌。
2022年初,林忠灿派驻办事处,负责对接23家企业。“等企业反映问题再来解决,往往为时已晚。”林忠灿每天泡在企业车间与项目现场,梳理每家企业的现状、诉求和发展困境。
“原先,登阵生产的钢窗玻璃产品经外贸公司销往国外,但由于不具出口资质,发展受限。”林忠灿说,基于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较大的出口额,及时引导企业申请产品专利和自主品牌。一年后,登阵实现自营出口,顺利承接欧美订单,并于不久前申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美国客户3月来时还是平地,9月再来新厂房已经建成投产。他们大受震撼,表达了在此投资的意向。”吴雁翔说,自2018年入驻以来,员工从40人壮大到400多人,年销售额从200万美元增长至3000多万美元,目前企业正在规划建设6万平方米的新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