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大田板灯龙”入选“人类非遗”!一起来深度了解一下!
2024-12-05 14:13 大田融媒



当地时间12月4日上午

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19届常会传来了喜讯

我国申报的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正式通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审议

大田县

国家级非遗项目

“大田板灯龙”

作为该项目重要内容入选!


龙舞(大田板灯龙)


“元夕传柑宴,春游满路灯。太平驰宝钥,多稼验丰登。”“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1685年,清康熙年间大田知县叶振甲在《咏元宵绝句》诗里,歌咏当时元宵节夜晚迎板灯龙盛况。

龙舞(大田板灯龙)由龙灯巡游演变而来。长期盛行不衰,俗称为“迎龙”,一直承袭至今。(林建伟 摄)


元宵节又叫灯节,资料考据,上元赏灯和舞龙节俗源自汉朝。东汉明帝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宫中祭北极星神,士族和庶民一律挂灯。此后,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使过年后的文娱活动达到了高潮。

迎板灯龙习俗源自唐朝
大田县把板凳龙称为板灯龙,村民们把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每户一节组成板凳的长龙。入夜,狮舞伴随,各种地兜戏跟着游走村街,一路上爆竹声声、烟花朵朵,人们沉浸在欢声笑语和鼓乐声里。

游龙祈福。(林跃 摄)

大田板灯龙源于唐,盛于明清,沿袭至今。据大田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
御史中丞范元超为避黄巢之乱客居杭州,又来寓建州,其子范子高典务尤溪县,在丰城乡小田里定居。
玉田村的范家祖先为躲避战乱,从中原辗转来到小田村后,建房舍定居了下来。有了安身之所,他们欢欣地舞起板凳,延续着从故乡高平郡带来的龙文化。
迎板灯龙习俗随即传播到县内其他地方,有的在正月初九开始迎龙,有的延续到正月二十方结束,但基本以元宵节举行活动为主,成了春节里全县性保留的文化活动。
2008年6月,龙舞(大田板灯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人舞着板灯龙奔跑。(林跃 摄)

板灯龙最大的特点是龙身的花灯。相传由于范氏先祖范元超有功于朝廷,皇帝特为玉田村范氏板灯赐灯,每节可点三盏灯,其他地方则只许点两盏灯。各地区板灯龙的区别之处,也就在于花灯的造型,大田武陵乡多个村的板灯龙还有“龙背”和“龙脊”,有别于其他。

气势雄伟的穿龙。(苏晋锻 摄)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珠镶金镀银,光芒闪烁;龙头高近3米,以竹篾扎成,外面裱上油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龙眼、龙角、龙须形态逼真;龙身是由一节节硬实的灯板连缀而成的,通常是六七百节至上千节不等,每节板长达2米左右,点着2或3盏花灯。

大田板灯龙。(资料图片)

今年春节,大田全县约40个村恢复迎板灯龙活动,初四晚上,广平村迎龙;初五晚上,桃溪村、红君村、奇韬村迎龙;初六晚上,百束村迎龙……至正月十七晚上结束。其中,建设镇建丰村板灯龙1300多节、总长1800多米。

长达1300多节的建丰村板灯龙。(苏晋锻 摄)

大田板灯龙保留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

龙耀大田。(温欣孝 摄)

家家“竞制兰膏影”
春节期间,大田民间家家户户“竞制兰膏影”。
板灯龙制作分为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龙头、龙尾由村里的宗亲理事会制作,每年翻新一次。
板灯龙的骨架需选用二年以上生的老竹,经自然风干,破开,选取竹青部分,一是不容易被蛀虫,二是更有韧性。有经验的老师傅还会进行蒸煮或药物处理,这样处理出来的竹篾可以用上几十年上百年不会被虫蛀。

用竹篾扎出大体框架。(林跃 摄)

板灯龙的骨架制作,不需要画图,不需要打草稿,长长的竹篾在工匠们手里,或折、或弯、或绕、或绑,他们心目中龙的形象就有了一个雏形,看似简单,却是所有的图纸早已画在他们心中。从破开竹篾准备材料,到一个龙头骨架的完成,两个熟练的老师傅要历时十余天才能完成。

用竹条制作出的龙头骨架。(林跃 摄)

龙头骨架扎好后,接下来就是对龙头进行装裱,先在骨架上糊上一层防风油纸,再用各色的彩色纸剪出龙鳞、龙纹、云彩、胡须等图案装饰在龙头的不同部位上。大龙珠和龙的眼珠多用发光装置的灯泡。装饰完毕的龙头高达3米,气势威猛。龙头灯板下套有齐肩高的木棍或者架子,分量沉重,要数人抬才能抬得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灯龙代表性传承人范开梦,制作板灯龙60多年。(林建伟 摄)

中间的龙段村民们手工自制,工艺相对简洁,在1.6米长的板条上安装2到3盏40厘米高的开口方形灯罩,四面糊彩纸,画上鳞纹、牡丹或茶花等装饰图案,写上“添丁进财”“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吉祥语。

全家一起剪龙鳞。(林跃 摄)

贴龙鳞。(林跃 摄)

灯板一头固定着便于举起的木棍,一头挖好了个圆孔,许多节拴在一起,整条串在一起就成了长龙。然后,涂抹油脂,防水和增加透明度,里面插上点燃的蜡烛。

灯光通明的板灯龙形成龙阵。(陈广程 摄)

用板凳的方式记录的记忆
迎龙活动开始,要先摆“龙头供”。三声响铳、三声擂鼓后,龙从祖祠出发。龙队以响铳开路,接在后面的是锣鼓队、鼓号队、彩旗队、彩灯牌坊、龙队,最后还是锣鼓队。

古厝出龙。(林跃 摄)

在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的引导下,龙做出腾、伏、挪、摇等动作,穿行在乡间或街巷。
在舞龙过程中,通常有龙头钻阵、游龙戏水、穿花打旋等阵势。彩灯环绕的“龙”随着龙珠时而左右翻转,时而上下摆动,忽快忽慢,好不热闹。完成这些动作,需扛龙的人使出浑身解数控制节奏,极耗体力。

夜色中,板灯龙上下翻腾。(林跃 摄)

长长的巨龙在欢呼声中,在烟花丛中,此起彼伏,一会儿作“巨龙漫游”,一会儿作“龙头钻阵”,一会儿作“绳蟒脱壳”,一会儿作“穿花打旋”……当几条龙至开阔处相聚时,“穿龙”“跑龙”,上千节龙疾走穿行,盘旋翻腾,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和翻江倒海之势,直至把迎龙活动推向高潮。

舞龙者操作着龙头给留龙人家拜年。(三明市艺术馆 供图)

迎龙闹腾到深夜,结束后再回到祖祠。在这个过程中,灯盏烧了,被视为好事,灯谐音“丁”,“出丁”预示可得贵子。
大田迎龙还有分龙粿习俗。迎龙活动进行至尾声时,由家有增丁、建房的族人捐赠粳米,制成龙粿,集中分发。龙迎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于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参加迎龙的人回家,家人鸣炮迎接龙灯,给迎龙者煮米粉和红蛋,以兆好运。至此,整个迎龙活动才宣告结束。

板灯龙闹山城。(林建伟 摄)

各村迎龙习俗略有不同。林兜村迎板灯龙,凡是上年有新生儿、新婚、新建房者,都要加出龙灯和分龙粿。前坪村迎板灯龙参与者不分男女,有时还要请亲戚一起帮忙。龙做了大小两条,其中小龙专门给村童迎耍。

大田县均溪镇福塘村,村民们兴奋地观看迎板灯龙,期盼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林跃 摄)

历史上的大田河流通航困难,范家祖先引来的龙,契合了当时的生活经历,用板灯龙这种方式,记录了那段艰辛的记忆,以及中原博大久远的文化。
龙图腾的崇拜,从江河跑到了丘陵,从端午走进了元宵。大田板灯龙充满能量,迎龙时每个参与者张扬个性,龙的团队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过去单纯为个人家族的祈福,升华为对国富民强的祝福,从家庭情怀扩展为家国情怀。

元宵节,灯光通明的板灯龙形成的龙阵。(卢国首 摄)

来源:三明市文旅局文化遗产科

作   者:林生钟 叶长江   编   辑:连小慧

监  制:叶长江   总监制:颜全飚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