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面前的海权浮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权历史画卷。它呈现了中华民族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路兴盛’到‘近代海战失利,海权丧失’再到‘现代海洋强国,向海图强’的中华海权跌宕历程三部曲,穿越时空、忆古颂今,可谓一眼千年。”11月26日上午,在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海权红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场馆里的思政课”授课教师边走边讲,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近代以前我国海洋文明兴衰历程,及新时代向海图强的辉煌成就。
这是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打造的“大思政”育人课堂的一个场景。既在回望中仰望,也在追忆中追光!在“场馆里的思政课”上,授课老师们将各个场馆的展陈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政课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结合,通过思政课教师话原理、话时代,学生代表话感悟、话成长,共同打造育人新场域。
推开场馆之门,让历史的“回响”启迪未来
如何讲好“大思政课”,让党史、发展史、海洋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心窝”?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以构建“场馆+思政”的新模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平台。
为此,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育人场馆。包括:海权红馆、国防科技馆、退役军人之家、普法教育基地、乡村振兴文化馆、海洋科教馆、世界特种船舶展示厅、海丝文化石雕长廊、闽南海洋文化园等54个多类型室内场馆及室外教育基地。
今年10月份,泉州海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便率先启动“场馆里的思政课”,思政老师们纷纷将课堂“搬进”校本场馆里。这些展馆犹如一个个时光穿梭通道,带领师生们走近蔚蓝海洋文化。“在实景大思政课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我们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得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案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参与大思政课的授课教师深有感触。
截至目前,学校育人场馆已实现本校学生入馆现场教学全面覆盖。学生们在“观”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听”中体会先辈的坚定信念,在“思”中感悟时代的风华。
打开书斋之门,用新时代伟大实践造硬核课堂
一边创新改变思政课堂传统形态,打造沉浸式的“大思政”育人课堂,一边重点建设一门凸显海洋特色、创新思想引领的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以新时代伟大实践这本“活教材”,向学生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理”。这是泉州海洋学院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内心的又一创新举措。
经过前期筹备,今年10月份,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关于《海洋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发文。方案指出,学校将以课程为依托,着力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将其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在现场教学中激励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将向海图强的蓝色信念谱写在蔚蓝的青春画卷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前,这堂具有鲜明泉海特色的思政金课已进入教案编写环节,有望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与2025年秋季新生见面。
连通学校之门,携社会各方同心聚力育新人
今年5月19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作为泉州市科技馆海洋科技分馆建设单位参与了泉州市科技馆“科学筑梦想,科技向未来”主题活动。活动邀请了石狮市第五中学200余名师生,共同开启了一场趣味航海海洋科技研学之旅。当天,研学团队手持参观盖章手册,有序参观了世界特种船展区、国防科技展区、海洋权益展区、360°全视景航海船舶操纵模拟器展区等场馆。现场知识传播形式生动有趣,老师们从日常事务逐步引导到知识点,引得学生们纷纷开启思维引擎,主动探索海洋魅力。
而这样的联办活动,在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并不为奇。一直以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通过搭建平台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凝聚育人合力,为本地学校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提供支持,助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截至目前,学校育人场馆已面向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开展“馆”“课”教学,及组织参观交流、理论宣讲和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500余场次,累计入馆达8万余人。学校入选了泉州市社科普及基地、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商渔共治”安全宣教示范基地、泉州市科技馆海洋科技分馆和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下一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将持续依托现有的育人场馆资源,深入挖掘场馆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并让其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育人场馆打造成教学的大课堂、科研的大基地、实践的大舞台,为培养挺膺担当奋斗者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