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原名林月丝,马来西亚籍华人,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祖籍福建惠安。专业作家、画家。
11月21日,朵拉女士做客福建日报社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带来一场“漂泊中的文情墨意:大马作家和画家的挥墨写心之旅”为主题的沙龙活动。
沙龙上,朵拉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构思以及对娘惹文化融合中国水墨的独特理解。
闽江学院中外师生共同参与沙龙活动
1993年,朵拉第一次回到家乡福建,在厦门她认识了画家白磊。回到槟城后,她把白磊的画反复地观察临摹,并在创作了融入自己的思想。
《繁花图》
在此后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花鸟虫鱼是朵拉画作的主要题材。与传统水墨画不同,朵拉的画笔下多运用以粉红、粉紫、草绿、湖绿等热闹明快的色调,这种风格被中国艺术学者称为“南洋风”,而朵拉称其为“娘惹”(Nyonya)风格。
就在来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的前一天(20日),她在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举办了“听香·廿七——朵拉南洋风水墨画展”。
开幕式上,她说:“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让我画下的花,开出你们心中的花。”
《牡丹图》
谈起画展主题“听香”,她认为,人的五感是相通的,当你在看一幅画时,如果尝试与画对话,香气就能被听到。
闽南人说“廿七”,代表着重新开始。朵拉的首次“听香”在福州三坊七巷举办,这一次回闽江学院办的是第27场,仿佛是一个奇妙的轮回,她觉得意义非凡。
“华文文学和水墨世界是我的精神故乡。”
同所有生于长于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样,朵拉自幼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中。
《不染尘 自在香》
每每谈及为何坚持用华文和中国画进行创作时,朵拉总是这样回答。这份对中华文化的坚守源自家族传承。
“我的祖父,在漫长的岁月和时间里,在泛黄的书页和低徊的旋律中思念家乡。”
在她幼时懵懂的记忆中,祖父总是重复地读着几卷书,也会一直听一张唱片。后来,她才知道,祖父看的是《三侠五义》《三国演义》之类的旧书,听的是家乡泉州的南音。
故纸旧曲之外,茶也是祖父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生生不息》
“茶叶,向来就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的思乡饮料。”朵拉回忆起祖父与茶,家中的粗茶泡起来“淡而无味”,但那份背井离乡的艰难与辛酸在无味的茶汤中荡起涟漪。
也许,乡愁也是可以“遗传”的。
朵拉的著作
虽然只接受过短短六年的中文教育,但朵拉在华文文学世界里,仿佛回到了精神的原乡。“父亲一直以华人身份为傲,从小就送我去华文学校学习,我非常感谢他。”
“在创作中,因阅读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作品中无形加入很多我的想法,其中包括茶文化,我写了很多茶的文章。”
《高节图》
从小学三年级发表处女作算起,她的华文创作之路已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除了已出版的52部个人作品集,她还荣获国内外文学奖60余项,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并收入多地教材。
在沙龙尾声,朵拉女士写下一幅“福”字,留存在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她说,“我是福建人,所以每一次来福建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福建人对人特别热情,我来福建就感受到这一份福建人对我的亲切、友好和热情。”
朵拉女士在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写下“福” 字(图:林中燕)
在这场充满温情与感动的沙龙中,嘉宾们不仅看到了朵拉女士的艺术成就,更看到了她那颗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心。
朵拉作品《葵花颂》
朵拉的艺术与文学之旅,既是对个人文化根源的探索,也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礼赞。她用手中的画笔与文化,将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文化的热爱,化作一幅幅动人的画作和一篇篇感人的文章。
参考资料:
·《品茶听香,蕉风词笔赋深情》,茶道,杨巍,2024
·《朵拉:茶至浓时是故乡》,茶道,杨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