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20日讯 (记者 李妙珠)11月20日,漳州市“创新创业·惠企利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诏安专场)——“延伸拓展特色产业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漳州宾馆举行,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介绍诏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集中展现诏安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上闯出新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诏安地处闽粤交界处,素称福建“南大门”,县域依山傍海、资源富集、物产丰饶,有山有海有平原,好山好水好风光,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诏安县人民政府县长黄庆华表示,近年来,诏安县始终牢记重要嘱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山区有茶果、平原有粮蔬、沿海有渔业”的产业格局,成就了“中国青梅之乡”“中国八仙茶之乡”“中国生态牡蛎之乡”美誉。
为发展特色农业,诏安县聚焦全链条开发,充分发挥山海资源禀赋,培育出“一株菜(大棚蔬菜)、两棵树(青梅、八仙茶)、三畜禽(灰鹅、肉牛、富硒蛋鸡)、四条鱼(白对虾、鲈鱼、鳘鱼、牡蛎)”特色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积极谋划推进“种养加”,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打造南方肉牛集散中心、肉鹅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品(牡蛎)集散中心、果蔬服务设施示范区等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特色农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跨界融合带动“集群化”,坚持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为让特色农业发展有赚头,诏安聚焦全价值提升,注重品种培优、品质品牌和联农带农,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培育10个联农带农联合体,实现农户农产品销售和企业农产品原料质量双提升。
聚焦全要素保障,诏安出台了“硒望田园”——青梅、八仙茶产业发展扶持意见,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青梅、八仙茶两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16条”、肉鹅产业发展“10条”等系列政策,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供销社+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机制,开展银林合作,帮助群众解决生产资金融资难问题。
在人才支撑方面,诏安县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并实施乡村实用人才“鸿雁栖诏”计划,引导一批优秀党员、党建之友与农村青年结对子,打造果蔬、兰花等党员带富基地34个,每年带来产业效益8000多万元。建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创新实行“院士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18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1项。
目前,诏安县青梅、牡蛎、茶叶、设施蔬菜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68亿元、60亿元、20亿元、12亿元,其中诏安青梅种植面积13.3万亩、产量10.5万吨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青梅种植、加工、出口基地。诏安八仙茶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1.29万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诏安牡蛎养殖面积达5.2万亩,产量约31.6万吨、位居全省首位。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产量19.8万吨、位居全省前列,是冬季重要“南菜北运”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诏安县现有青梅经营主体142家,其中规模以上青梅加工企业21家,产值超20亿元,已开发出青梅蜜饯类、酒类等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实现“一颗梅”带动“一条链”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1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37家,产值约120亿元,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诏安县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以“链式思维”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诏安县农业农村局、海洋与渔业局、工业园区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就诏安加快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规划、诏安在发展深远海养殖中的优势和诏安工业园区如何推进产业社区建设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