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劳动教育应带着孩子劳动而非代为劳动
2024-11-06 16:26 福建日报 原创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是关键一环,也是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就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亮点纷呈。在肯定众多学校创新举措之余也应看到,当下劳动教育仍存在着重“育”轻“劳”、重“晒”轻“做”的现象,这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也让其成效大打折扣。

  根据教育部部署安排,自2022年9月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劳动课在小学阶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这和小学生无升学压力、时间充裕、可塑性较强不无关系。不过,哪怕是在小学阶段,劳动课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也不容乐观——劳动课多由其他科目老师兼职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更有学校平时连课都不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偶尔布置作业,而学生带回家的劳动作业最终又变成了“家长作业”

  劳动教育不应止于“教”。现实中,有不少学校将劳动课上成文化课,以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教授知识为主要方式,重学习、轻劳动,重成绩、轻动手。剖析背后原因,有的是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有的是受到师资、场地、器材、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则是出于安全考虑或担心家长责怪,不敢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劳动,哪怕是大扫除也仅仅是让学生做个样子。这些做法无疑降低了劳动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失去了锻炼机会。

  劳动作业宜“做”不宜“晒”。这两年,劳动作业屡见不鲜,五花八门,难度等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增,包括叠衣服、整理书包、浇花浇菜、扫地拖地、洗衣服、炒菜做饭等内容,有的班级还会让学生制作各种小工具、手工艺品,家长则要配合将作业完成情况拍照上传到班级群“打卡”。拍照留痕固然便于考核,却容易沦为形式主义并引发相互攀比。实际操作过程中,劳动作业往往变成父母的“才艺展示”,学生仅是象征性地出镜摆拍,有时甚至是“见物不见人”。而家长为了让劳动成果更加光鲜亮丽绞尽脑汁,甚至将关注焦点转移至住房条件、学生打扮等拍摄背景上。久而久之,学生不耐烦,家长疲于应对,劳动教育变了味。

  家长应教孩子去劳动,但不能代为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以及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普通家庭的体力劳动需求已大不如前,不要说孩子,就连家长都逐渐远离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继续坚持劳动教育?这是因为,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局限于劳动成果,或者说过程比结果重要。适当的劳动有益身心健康,能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不易,学会感恩,掌握技能,磨炼意志,进而积累责任感与成就感,提升信心、耐心和毅力。

  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做家务、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课堂之外,是更加广阔的实践育人天地。整合社会资源,做好融合加法,与时俱进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破解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不足、家长时间精力有限等难题的答案。期待各方携手助力,既走出去也引进来,让学生在动手体验非遗技艺等劳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思维,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