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5日讯(通讯员 林素真 林泽霖)霜降过后,秋意渐浓,此时漳浦县赤土乡正迎来余甘丰收的好时节。
当前市场上,余甘饮品、余甘蜜饯、余甘干果、余甘腌制品等琳琅满目的余甘产品层出不穷,而“溪东余甘”更以其响亮的名号在众多余甘产品中“C位出圈”。
近日,笔者走进赤土乡溪东村探访了这颗“致富果”的振兴之路。
沿着村道,一路随处可见“溪东余甘”字眼的广告牌匾,绘着余甘种植故事的墙绘,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晾晒的余甘果,无不在诉说着“余甘之乡”的奋斗史。
提起溪东余甘品种的改良历程,作为第一个引进新品种的改革先驱,今年74岁的张金顺最有话语权。
据张金顺回忆,过去溪东村曾种植过多种水果,但因为土地贫瘠,收效甚微,而漫山遍野土生土长的余甘树却长势良好,只是这种土余甘果实小,口感柴而生涩,未能带来经济价值。
1986年,漳浦正兴起大念山海经,当时担任当地眉力林场场长的张金顺在林业局的指导下外出考察,当他来到泉州南安时,发现这里种植的粉甘个头大产量高口感更佳,可销售作为蜜饯产品。于是他便以一米长5元的价格购进一批粉甘枝条,回来溪东村嫁接种植,同时也带动林场职工试验嫁接种植。三年后新品种的余甘种植试验成功,一经上市即成为抢手货。就此街坊邻居相互传开,大家纷纷嫁接种植,溪东村的余甘产业就此步入轨道。
近年来,市场上高优水果日益推出,余甘品种也不断翻新。在村两委和村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竞相从泉州惠安南安、广东普宁等地又引进了蓝带、玻璃甘、甜饼甘、珍珠甘等多个新品种,余甘产业蒸蒸日上。
来到90年后张文婷的家中,她带领笔者一行参观了她的余甘家庭小作坊。余甘鲜果的分拣、烘干加工、腌制、包装等一道道工序十分完善。近年来,像这样的家庭小作坊在溪东村不断涌现。
谈起余甘产品,张文婷如数家珍。据她透露,今年市场上热销的有甜饼甘、玻璃甘、珍珠甘、蓝带等品种,鲜果批发价大概3元至6元不等,她的家庭作坊推出的余甘产品包括余甘汁、话梅余甘、纯白糖余甘、南姜味余甘、盐制余甘等,罐装零售价大概10元一瓶,大大提升了余甘鲜果的附加值。张文婷自家种植了20亩余甘地,早在四年前,她便在微商、抖音等网络平台卖起自家的余甘果,每年单是自产自销可达1.2万斤。
在溪东村东溪水果专业合作社,收购商张泽武夫妇正忙着给前来卖果的农户筛选大果、称重。“比起从前产量更高了,余甘种植管理也更规范了,市场需求大。”张泽武感叹道,日常一天可以收购1万斤,高峰期达到3至4万斤余甘鲜果,主要销往省内,云南、广西等地。像这样的收购点,溪东村就有十多家。
“得益于余甘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村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建起了余甘房,买上了余甘车,村里建了余甘观光园,还引进了余甘加工厂,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溪东村党总支支委张志猛发出由衷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一批溪东余甘顺利发往日本,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实现了福建余甘出口“零”的突破。此外,溪东村已与康之味、绿泉食品等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研发出余甘果茶、余甘润喉糖等系列余甘产品。
“立足本土实际,我们将探寻余甘与当地水果融合,继续研发余甘新产品,打响溪东余甘的品牌,逐步扩大出口,拓宽销路。引导种植户从自产自销到进超市进平台销售。与此同时,与一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进一步增加余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让农户增收致富,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展望前景,赤土乡党委宣传委员谢宝竹表示。
如今,赤土乡余甘种植面积近万亩,其中溪东村种植面积就达6000多亩,95%以上的溪东农户种植余甘,人均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余甘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