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信部门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检测和处置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8583个,公开曝光第五批涉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数字化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可“学”、一键直达可“买”、线上问诊可“就医”,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巨大便利。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0%,网络已成为大家交流、沟通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网络环境是否风朗气清,不仅影响着每一名网民的体验感好坏,更与社会良俗秩序息息相关。
网络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信息爆炸”就是形容信息迅速拓展的形态。借着流量经济之势,有些造谣者为了关注率、点击率、转发率,颠倒黑白、扭曲事实,随意截取一段话、发布一张图片,附上引导性旁白,就能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网络世界里“乱花迷人眼”,即便有图也未必有真相,哪怕是视频画面也可能造假,经过剪裁拼凑以假乱真,经过添油加醋制造爆点,加之有的网友口口相传造成“三人成虎”的蔓延情势,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袖手旁观,都成了谣言传播的助推器。
谣言止于智者。广大网民切莫成为谣言传播的中间环节,别做不辨黑白的跟风者、缺乏理性的键盘侠。要关注权威发布、事实真相,在未经核查、来源不明、真实性存疑的不确定信息面前保持冷静、谨慎,独立思考而非随波逐流,做到头脑清醒、目光如炬。管住自己的手不任性,管住自己的嘴不胡言,不把小道消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坚持原则立场,从我做起抵制谣言。还要当好谣言粉碎机,挺身而出、敢于斗争,遇到谣言和不良信息及时举报,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正所谓“法严而奸易息”,对造谣者进行依法打击是必要的。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每一名网民都应恪守法律红线,尊重事实是所有人头脑必须时刻绷紧的弦。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皆对网络造谣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了规定。比如,在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所发的诽谤信息转发量达500次以上或者阅读量达5000次以上,将承担刑事责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通过增加造谣者赔偿额度、提高网络造谣成本、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让那些散布毫无凭据、指鹿为马、煽风点火等言语的人得到应有的惩处,是持续净化网络生态的应有之义。
网络应当成为社会进步的有力“推手”,而非传播谣言的“子弹”;应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话筒”,而非传递负能量的“喇叭”。网络谣言治理需要社会共同携手,一同守好网络这道关口,齐心协力、久久为功,肃清网络不良风气,才能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