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周宁>要闻
标题图
齐聚周宁!实地考察!是为了这件事→
2024-10-19 19:03 生态周宁



10月17日,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参会嘉宾学者到我县调研。




嘉宾学者一行先后前往纯池镇、七步镇,实地考察三仙桥、登龙桥等文保单位,详细了解周宁廊桥的历史故事以及修复过程和保护脉络等相关情况,并就廊桥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同时,还来到禾溪国民小学参观周宁县木拱廊桥展。





据了解,周宁县现存古代木拱廊桥8座,其中禾溪三仙桥和八蒲登龙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溪桥、七仙桥、后垅桥、竹岭桥、长峰桥和楼下桥等6座为县级保护单位周宁县现存木拱廊桥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建造木拱廊桥世家和承建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



下一步,周宁县将继续贯彻落实《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进一步摸清全县廊桥资源家底,系统性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建立健全廊桥安全长效机制,统筹做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同时,加强廊桥文物宣传推介,积极策划2024年浙闽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周宁推进会,让散布在山水之间的廊桥活起来、传下去。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张磊、副县长林以玑参加。


更多相关内容


周宁县后垄廊桥 李洪元 摄

禾溪三仙桥 陈成才 摄

周宁是廊桥之乡,其中有雕镂精致、壁画艳丽的泗桥赤岩石拱虹桥;有朴素简约、落落大方的浦源源头平梁桥;有造型美观、设计独特的礼门黄旗岭木伸臂梁虾蛄桥,更有闻名已久的三仙桥、七仙桥、后垄桥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后垄桥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康熙、咸丰年间重修,现桥为1964年重建。桥长34.3米,宽4.7米,拱跨达30米,距水面19米,是周宁乃至闽浙两省最为险峻、壮丽的木拱廊桥之一。两端桥台紧临峭壁搭建,飞架于溪谷之间,与山水奇妙相融,浑然一体。



三仙桥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桥身长24.3米,面宽5.4米,净跨18.3米,屋面阔7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中亭为重檐歇山顶,两端设太子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三仙桥是我国已知现存建造时间最为久远的木拱廊桥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前溪桥位于纯池镇前溪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建,后于嘉庆十三年(1808)、2005年、2024年重修。桥长20.9米,宽5米,净跨14.3米,廊屋为穿斗式歇山顶,9间40柱,是我县保存较好、建造年代较为久远的木拱廊桥之一。



登龙桥位于七步镇八蒲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后经多次重建重修,现桥为道光十六年(1836)由武生黄高捷、张仕光重建,1986年由八蒲村村民募资重修。登龙桥,桥长38米,宽4.9米,单孔净跨23.5米,距水面9米。桥台石砌,上铺青砖,上建单檐硬山顶廊屋,15间66柱,桥南端立有清·道光十七年撰写的《八蒲登龙桥志》碑。2005年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岭桥位于泗桥乡周墩村竹岭自然村,始建于清代,于1923年、1967年两次重建,是通往寿宁的古道要津。桥长34.6米,宽5米,拱跨26.7米,距河面12.4米。屋11间44柱,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对研究大跨度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具有一定价值。



楼下桥位于礼门乡秋楼村楼下厝自然村古道旁,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是礼门通往屏南的交通要道。桥长22.6米,宽4.14米,净跨18米,距水面12.4米。廊屋9间40柱,穿斗式木结构,双坡悬山顶。



长峰桥又名高峰桥,位于玛坑乡长峰村下游,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于道光十二年(1832)、1944年、2008年重修。桥长22.1米,宽4.7米,拱跨15米,距水面6.87米,两端桥墩用鹅卵石砌筑而成。桥屋9间40柱,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是往来南北两岸的交通要道。



七仙桥又名七星桥、七天桥,位于纯池镇桃坑村,始建于清末,1934年重建。桥长34米,宽5米,拱跨16.1米,桥屋6间30柱,中间为三重檐歇山顶,桥面中间高两头低,呈弧形状,是当地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周宁人“稻”田里来,感受秋天的丰收喜悦~

助力不锈钢产业发展,周宁这个项目正式开工!
周宁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召开
图文来源:陆淑华
本文编辑:陆淑华

二审:魏知秋
三审:郑文敏
终审:阮仕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