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南平>本地新闻
标题图
一路瞧“桥”!南平这些桥,有你的回忆和故事吗→
2024-10-14 17:13 闽北日报

【 “桥”见南平 】

桥梁是南平最常见的建筑之一
桥是生活,也是情怀
从小到大,几十年须臾而过
那些走过的桥承载着
一代代人的回忆

这一期,小编带着大家走进
建瓯、浦城、光泽
政和、顺昌、松溪

一路瞧“桥”

建瓯

  建瓯,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千年古城,至今仍保留着“36街72巷24坊,三山六水七桥九城门、内外双城套城”的古城格局,而这还得从建瓯的“桥”说起。


建瓯城区鸟瞰图,可将几座连接老城与新城的大桥尽收眼底。


  水系丰富的建瓯城,“桥”自然成了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闲暇之余,登上建瓯城郊的云际山,站在观景台上向下俯瞰,你会发现这座古城因水灵动,因桥而更具层次与张力。

  建溪大桥、东岳大桥、政和门大桥、建州大桥、北坪大桥……近年来,建瓯不断刷新建桥“进度条”,由城东向城西顺时针画圈,新建的几座大桥和原有的水南大桥、水西大桥将老城与新城连接成片,“城套城”的格局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得以拓展。

  有了桥梁作为延展,位于城中心的古城得到了妥善保护,建瓯城区也逐步形成了“外圈为现代新城,内圈为历史古城”的独特布局。七座大桥不仅成为连接两岸的通道,更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要说在建瓯,最具代表性的桥莫过于横跨在建溪之上的水西大桥。因建设最早,它是建瓯市民心中最“长情”的一座桥,它承载着无数市民的珍贵回忆与情感寄托。每当夕阳西下,这座桥上车来车往,与之相对静止的是那些或悠闲散步,或驻足眺望,或垂钓,或听溪水哗哗的人们,忙碌一天的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尽享此刻安宁。

  “桥”真的很特别,在无数人的心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与情感。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纽带。建瓯的市民偏爱着每一座桥,他们给许多新建的大桥取了不少好听的“乳名”。比如,造型独特的建州大桥被唤作“金拱门”大桥,又如把装有霓虹灯的政和门大桥叫作“彩虹桥”,每个名字的背后是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浦城

  南朝诗人江淹在浦城任职时,曾写下名篇《别赋》,诗中佳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的“南浦”,即为浦城人的母亲河——南浦溪。从空中俯瞰浦城,宽阔的南浦溪纵贯南北,水南桥、南浦桥横跨两岸,静静地守护着两岸百姓的平安出行与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常。

  据《浦城县志》记载,水南桥位于南门外,历史上曾被称为县南桥、上官桥;南浦桥则位于登瀛门,北接南浦北路,南交水南路。对于浦城人来说,它们,有着更为人所周知的名字:上水南桥,下水南桥。

  与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有所不同,悠悠的浮桥更是别有一番古朴韵味。在浦城城区东部,七十余米的万安浮桥西接金鸡岭,东连万安乡桥头村,横跨南浦溪两岸。浮桥以舟为梁,十余艘木船成一字型在水面上间隔排开,木船之间,以粗大的铁链相连,铺上木板为桥面,别有一番风情。

浦城万安浮桥(郭海丹 摄)

  在临江镇,一座木质廊桥尤为不同。横跨临江溪的镇安桥,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历明清至今600多年,其间经历7次重建4次修葺。该桥为东西走向,四墩三孔,伸臂梁式木构古廊桥。桥身双坡顶,桥屋及桥堡四坡顶,桥柱置栏杆及坐凳,檐下施风雨板。桥墩石砌,分水间上部饰神鸟石雕,东西桥头砖砌拱门,眉刻“镇安保障”。1982年列入第一批浦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泽

  光泽县地处闽北边陲、闽赣交界处,作为闽江源头,光泽山水,山水光泽,自古有名。山水相依的小城,有着让人向往的山光水色之美。

  光泽县城之西的西溪与起源于县城北部高山的北溪在城区东部的龙潭汇合,成为富屯溪的源头。溪流穿城而过,奔向远方,因溪而建的一座座桥梁则数十年如一日屹立在溪流之上,成为小城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胜利桥横跨西溪下游,1970年建成竣工,成为连接城区与火车站的交通要道。2005年之前,316国道过境车辆均需通过胜利桥,它也成为光泽县城区交通最为繁忙的一座桥梁,见证了光泽的历史变迁,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胜利桥之后,沿着马路向前,便来到跃进桥。桥的前身是一座横跨北溪的浮桥,后来为了满足两岸通行需求,于1991年完成改建并投入使用。如今盛夏的夜晚,经常可见市民们在跃进桥上纳凉,享受晚风轻拂的悠闲时刻。

  离开城区,驱车在青山绿水间行走半小时便可抵达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入口的玲珑溪谷,远远便能看到玲珑桥。玲珑竹桥为双拱结构,整桥使用竹材约25100根,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竹结构廊桥。2024年的国际桥梁大会上,玲珑桥荣获亚瑟·海顿奖,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行走在桥上,阵阵凉风拂过,带着河水的清凉和青草的芳香,让人在山水之间尽享惬意。

玲珑竹桥(卢国华 摄)

  除此之外,光泽的乡镇还有承安桥、泰安桥、子孙桥等古廊桥等您去探访,欣赏它们的古韵之美,倾听与桥有关的风俗传说。



政和

  千年政和,桥梁与溪流相伴而生。一条条溪流环绕青山,曲曲弯弯,跨越10个乡镇,便利了交通,便利了生产生活,镌刻着岁月痕迹,并与文化艺术相融,成为政和县重要的文化载体。

  政和完整保存有岭腰乡后山廊桥、外屯乡洋后廊桥、澄源赤溪廊桥等木拱廊桥15座。这些独特、珍贵木拱廊桥,没有一枚铁钉,由木头相互交错搭建而成,横架溪流之上,盖上桥廊,“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伏就桥中段。拥有木拱廊桥的乡镇均与寿宁、庆元接壤。

  而政和廊桥还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祀神祈福,廊桥遗梦,浸润人间烟火,使廊桥承载了更深厚的文化。畅游政和乡村,不经意间,或壮观、或简陋的廊桥,映入眼帘,是一道美丽风景线。

  在政和城关,由东向西的七星河穿城而过,前后不到3公里长的溪流之上,屹立聚龙廊桥、七星廊桥、福星廊桥、双亭桥、彩虹桥等10座桥,串联起山城景观精华,成为城区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和标志性的建筑。

从政和空中俯瞰,能看到聚龙廊桥、同心桥等。

  挥别城关,渐入乡村,政和交通部门检定一至四类桥梁共有210座。桥梁全长216米、跨径总长200米的石屯大桥,连接起工业园区,方便企业运输,加快物流运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桥,是一个绝美的意象。它见证历史的变迁、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隽永的亲情、企业的壮大、经济的发展;它见证市井烟火,也见证战火硝烟。它成为历代游子的乡情寄托。如果它能言,那一定是一部丰富的史书。




顺昌

  在顺昌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座座大桥宛如一条条灵动的绸带,轻盈地跨越在富屯溪和金溪的两岸,连接着城市的繁华和往来的交通。

顺昌水南大桥之夜

  水东桥、水南桥、城西桥是顺昌最早的三座大桥,那时,四方的人们都要经过这三座桥才能抵达城市的中心。二十世纪90年代,金溪大桥诞生了,缓解了顺昌城区的拥堵。后来的龙山索桥横跨在城市之中,市民往返四方更加便捷。接着华阳山大桥顺利建成,串联合掌岩与华阳山风景区,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余坊大桥的建成,不仅在城区东面连接高速大道,促进交通网的完善,更是顺昌新城一角的风景线;而西面的五里亭大桥解决了重车的专线问题,铁路大桥则成为运送水泥的专用线。

  顺昌的桥,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松溪

  “百里松荫碧长溪”,松溪,是地名,也是河流的名字。作为闽江支流建溪的支流,松溪上游庆元县段称松源溪,发源于浙江省庆元县武夷山支脉洞宫山之百祖山主峰百山祖西北麓,流经庆元县、松溪县、政和县,在建瓯市郊汇入建溪。山水相互依偎,孕育出一方县域,桥梁应时而生。据《松溪县志》记载,到了清康熙年间,全县共有大小长短桥梁79座;宋朝至民国年间,松溪县共有木拱廊桥19座。

  下了松溪高速路口,过了林屯大桥,迎面而来的河风和立于山头的奎光塔告诉游子们:你们回到松溪了!城区的水东桥、红旗桥作为几所学校的联结,每逢上下学时段,总能看到许多青春洋溢的脸庞或骑着车,或结伴步行,从桥上悠然通过。水南桥、东门大桥的身上可见青苔,它们宛如沉稳的老者,静静地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连接着城区和乡镇两岸的烟火人间。

远眺松溪东门大桥,还能看到当地标志性建筑物——奎光塔。


  松溪干流纵贯全境,流入村镇,被称为“风雨桥”的廊桥诞生了。如今松溪全县尚存古廊桥十余座,五福桥、花桥、大仙桥等古廊桥承载着历史和岁月,留下美丽的身影。而古码头传说、烧茶风俗等民间故事、习俗也为桥和河增添了不少韵味。

  松溪的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小城文化与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让每一个经过它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份岁月的温柔与力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