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莆田
标题图
并网发电!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正式投产
2024-06-28 20:02 新福建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6月28日讯(记者 陈盛钟 郭沁曦 郑宇芳)28日上午,在莆田秀屿区南日镇海上风电场,随着直径130米的巨大轮徐徐转动,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海上平台“国能共享号”成功并网发电,正式进入投产阶段。该平台不仅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还是一座“蓝色粮仓”,实现发电养鱼两相宜。

“国能共享号”平台由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开发建设,于2023年9月落户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被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该平台主要由“漂浮式风机+养殖网箱”组成,具体包括浮式平台、4兆瓦风机、系泊锚固系统等。其中,浮式平台为三立柱半潜式结构,立柱间边长70米,高28米,设计吃水14米,养殖水体容积约1万立方米,可养殖5万尾深海鱼类。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系固设备为9条长431米的无档锚链,每个立柱连接3条系泊缆,可保障风渔融合平台在海上风力达到60米/秒(即17级以上台风)的情况下,仍能安全平稳生产。

今年4月2日,平台首批投放1万尾大黄鱼,规格700-800克/尾,养殖周期3至4个月。后期,平台还将适时补充投放鱼苗,并根据试验具体情况调整养殖鱼品。

项目负责人唐永卫介绍,“国能共享号”平台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与渔业养殖一体化设计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创新实践,推动形成“绿色能源+蓝色粮仓”的新模式。投产后,平台风电机组每天可满载发电9.6万千瓦时,满足约1万个家庭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一个养殖周期,鱼品收入可达到数百万元。

据悉,相较于传统固定在海床里的风机,漂浮式风机对海底地质要求较低,不需要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基础,而是通过浮力原理,使其在水上漂浮运行,使得漂浮式风机在深远海部署更为方便。同时,其还能通过动态缆调节方向和位置,可适应多种风向和海流环境,风能利用率更高。“国能共享号”平台的投用,不仅解决了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技术瓶颈,也推动海水养殖向深远海挺进,实现集约化利用海洋资源、跨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为保障风渔融合项目施工全过程有序进行,莆田海事部门提供“一对一”水工专员服务,高效办理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等业务。在平台吸力锚筒、锚链安装、浮式风机整体拖带、海缆敷设等环节期间,海事部门安排海巡船艇现场巡航警戒,运用船舶交管系统做好海上交通组织,并加强对施工船舶和船员管理,保障项目顺利投产运营。

受季风气候和台湾海峡风力狭管效应双重作用,东南沿海常年风力较大,风向稳定。莆田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地处狭管效应作用中心点,拥有“全国少有、全省最优”的风能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海上风电场6座,风机253台,总装机容量1404MW,产出超过190亿度清洁绿电。

近期,莆田海事部门统筹协调辖区4家风电公司资源,推动成立“莆海驭风”海上风电安全联合体,采取业务联合与党建联盟双轨驱动模式,从提升风电区域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运用、运维船舶安全管理、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方面发力,破解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海上风电场本质安全水平。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