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起,市级采用“自上而下”谋划、“自下而上”策划的方式建立城建项目库,推行“安置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招商”五个先行,统筹重大功能布局和建设时序,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年6月,泉州市中心市区城建总指挥部因时因势成立,依托“1个总指挥部+6个片区建设指挥部”的架构,完善中心市区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环湾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辐射力。
自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以来,全市累计新开工项目1816个,完工项目1421个,完成投资2600亿元;统管区累计完成投资871.08亿元,405个项目完工投用,700个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其中,2023年全市完成年度投资首次超千亿元,多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泉州系统性推进城市片区开发建设,加快中心市区“东拓西连”步伐,再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针对泉州“没有形成明显的市中心概念”现状,全力实施“强中心”。古城提质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发展理念,民生优先,完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恢复地上建筑风貌,总体提升古城环境品质,推动泉州成为“十大旅游向往之城”等旅游热点城市。新城集聚,打造东海核心区,协同推进东海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东海中央商务区4800亩基本建成,正加速繁荣。各类金融、商贸、法务、文化等业态集聚,完善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配套,2022年以来建成总部楼宇17栋,新增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新增工商注册企业412家,比增52.6%;2023年全年税收10.74亿元,比增47.33%,新增常住人口3万多人。东海中央活力区面积约4520亩,高品质规划、高标准建设以跨境交易、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时尚文创为主的泉州未来城市展示窗口。
“抓县域”不能松懈。2022年,全市梳理用地超500亩、具有较大带动影响的24个片区,开展“五比一看”比拼活动,比总体谋划、比征迁进度、比前期进展、比质量安全、比建设速度、看综合成效,晋江高铁新区、惠安惠泉片区、德化霞田片区开发建设已基本成型。同时,树立“精品意识”,各县(市、区)策划打造一个以上具有当地特色的街区、标杆片区。2022年、2023年,鲤城繁荣—站前片区、晋江市科创新区建设、惠安县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东湖公园)、德化“崇尚集约建房”等6个省级样板,年底考核获省上正向激励奖补资金。
片区开发建设大刀阔斧,城市发展空间如何而来?2021年,泉州市全面铺开“抓征迁交净地”专项行动,并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雷霆之势释放城市发展空间。行动启动至今,全市纳入“抓征迁交净地”专项行动项目盘子累计完成房屋拆除1020万平方米、征收土地6万亩,获批新增建设用地9.3万亩。市城建办在中心市区创新推行“房票安置”政策和“模拟征收”模式。中心市区5个项目实施“房票安置”政策,安置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进一步腾挪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模拟征收”模式将协议搬迁和房屋征收有机结合,把群众合理诉求融入征迁方案,调动群众参与热情,丰泽区金崎一期、二期项目首签日群众签约率均超90%。
些许小事连着偌大民生。如今行走在泉州,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楼宇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公园绿树成荫、徜徉陶醉于公园广场的休闲人群构成一幅幅色彩厚重的油画……处处折射着泉州城市的巨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泉州统筹交通线、水线、绿线、地下管线等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实施“聚城畅通”专项行动,纵深推进“绿满泉城”“夜景照明提升”“水系联排联调”“电力设施补短板”等三年行动。
交通线,“369”交通格局成形。围绕“城市要聚、交通要畅”实施“聚城畅通”工程,以构建“环湾30分钟通勤圈、市域60分钟通畅圈、省内90分钟通达圈”的“369”交通圈格局为抓手,全力畅通城市“血脉”,以期汇聚更多发展流量——
环湾30分钟通勤圈不断完善。备受关注的金屿大桥、百崎大桥前期关键节点攻坚突破,全过程压缩项目报批周期及施工工期,两个项目分别压缩周期18个月和12个月,目前正有条不紊、错峰推进陆域相关建设工序。晋新路快捷化改造工程、繁荣大道等一批项目加速实施,中环城快速路、晋江隧道工程、府东路北延伸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提速。中心城区城市路网骨架“规划蓝图”正向“施工图”“实景图”蜕变。
市域60分钟通畅圈扩围提质。今年5月30日,政永高速公路(德化段)再次迎来关键性节点,石牛山互通主线三号桥顺利实现单幅贯通,标志着政永高速(德化段)连续梁上部结构施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后续桥面施工持续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国道G324改线工程稳步推进,南安水头新营至厦门段、惠安紫山互通连接线等路段相继开工。泉金高速、洛丰高速、泉梅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接续推进,加快国道G228白沙通道等项目方案研究,着力构建泉福、泉厦交通互联互畅通道,支撑城市纵深发展格局。
省内90分钟通达圈加速形成。2023年9月28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9801次列车从福州南站开出,标志着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福厦高铁开通运营,填补了我市高速铁路空白,福泉进入一小时交通圈,实现90分钟内快速通达省域内主要城市。
围绕“城市要聚、交通要畅”总目标,2022年以来,全市聚城畅通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3.5亿元,建成兴泉铁路泉州段、福厦高铁泉州段、泉南及沙厦高速改扩建工程、泉州大桥改扩建工程、通港东街快捷化改造工程等20个项目。2024年深化实施重点项目75个,项目总投资约168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7.7亿元,截至5月底,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7.2亿元,占年度计划42.4%。持续提升城市集聚效应和通畅能力,全面做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水线,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网。目前南、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均已启动,正加快提速建设,建成后不仅将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还可化解南、北高干渠作为水源保护地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制约影响,南、北高干渠外移退出水源地保护,投资约38.5亿元,预计2025年具备通水条件,可盘活约3000亩用地。水系联排联调以晋江、洛阳江“两江”沿岸及南北高干渠工程沿线为重点,推进91个建设项目,通畅雨污管网、内沟河排水。
●2022年“项目攻坚年”,城建投资超800亿元
●2023年“项目奋战年”,城建投资超1200亿元,获评全省城乡建设品质综合绩效优异设区市
●2024年“项目创优年”,第一批项目盘子里1737个项目已下达,年度计划投资超1200亿元
近日,位于东海中央活力区后埔片区的交通“主动脉”海丝大街(后埔段)、通海大道全线已贯通。两条主干道与丰海路、东海大街、通港东街等主次道路互联互通,意味着中心城区及各组团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其中,海丝大街也是今后规划建设的R1线重要地段。
海丝大街(后埔段)、通海大道全长约2公里,总投资约1.6亿元,均采用双向六车道加辅道的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海丝大街(后埔段)路线由西向东延伸,起于东海泰禾现状海丝大街,下穿晋江大桥后,终于通海大道;通海大道路线由南向北延伸,起于丰海路、终于东海大街,投用后将连接原经八路,串联起通港东街与丰海路两条道路。另外,海丝大街(后埔段)、通海大道还设置了3座地下连接通道,届时,将连通蝴蝶湾商务中心及周边地块,实现片区地下空间资源集约整合及高效利用。目前,两条主干道配套绿化工程已同步建设完成。
中山路是泉州古城“一线三片”保护的重要地段,是泉州近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秉承建筑、风貌、功能三大提升原则,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和“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分段分批开展了中山中路及周边花巷、通政巷、承天巷等29条街巷综合提升,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功能配套、风貌整治、交通优化等方面,进行市政管网综合治理、断头道路打通、街巷立面及第五立面整治、公共空间改善等切实改善古城居民生活的民生保障项目,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恢复古城历史风貌。通过创造业态发展环境、激活古城百业,提升古城烟火气,得到社会各界及周边居民群众充分认可。
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被住建部评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街区示范案例;古城29条街巷综合提升被省上总结为古城街巷提升“泉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