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泉州
标题图
触摸千年传承,感受文化共鸣——“何以永春·千年海丝非遗艺术展”永春专场活动侧记
2024-06-02 15:29 新福建

福建日报客户端6月2日讯(本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苏福彬)2日,“何以永春·千年海丝非遗艺术展”永春专场开幕式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5号展厅成功举办。此次展览展出永春县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包括永春香、永春漆篮、永春木雕、永春纸织画等,共有展品近百件,将持续展出至6月25日。

开幕式以香道开场。展示香具、移灰填炉、暗香疏影、扫炉以迎、万壑争流、祥瑞出宫……精彩的香道表演,给现场嘉宾带来一场视觉的享受,让人于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永春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永春香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往来商贸盛极一时,阿拉伯人通过海上贸易,不仅带来了丰富的香料,还有制香技艺。永春人以当地盛产的毛竹竹篾为载体,融入亚洲各地香料及草药等,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永春蔑香。

016f23694d897e900f94dc5b77a79ba4_.jpg

此次展出,永春收藏家施政强带来的德化窑“古阿拉伯文开光白釉三足炉”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物。该炉敞口、直腹、三足,内底满釉微凹,外底素胎微鼓,腹壁外部以四圈古阿拉伯文开光。开光图案纹饰具有典型的外销瓷特征,说明当时制作这批香炉以出口为主。永春蒲氏的制香业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让承载着阿拉伯文化的德化瓷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交流。

18c22a30d72308ad0cf7993654bcd1e3_.jpg

“永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起点,拥有千年历史的五里街许港码头,是中国内陆与沿海流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是‘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的交融之地,见证了千年海丝的繁荣胜景。缔造了‘无永不开市、开市五里街’的传奇。”永春县领导表示。

永春文化绵长、物产丰饶,拥有3项国家级、61项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故里、中国原始青瓷的发祥地、世界咏春拳发源地,同时,还是中国唯一的香都,中国漆艺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永春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180万海内外永春人的精神家园。

此次,永春以文化为媒,选择了代表地域特色的永春香、漆篮、纸织画、木雕等非遗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进行展示,旨在借助这个平台,讲好永春故事,让大家能够认识了解永春,走进展厅感受永春的文化之韵、非遗之美。

“这次我们带来的是我公公周文虎创作的《世界遗产图》,60000多条纸,全长138米,展示38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一家历时3年多完成制作。”永春纸织画传承人张雪华介绍。

30385c49fac44d62d2cd7cbb075e52cb_.jpg

张雪华告诉记者,永春纸织画创始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纸织画特点是朦朦胧胧、色彩淡雅,强调光线跟景物的变化,很有立体感。“这是我们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希望通过这种高规格平台的展示,能够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发扬光大。”张雪华说。

展示永春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推动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本次活动的目的,也是永春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愿望。

“我过去经常带着作品到全国各地参展,很多人赞美我们的漆器,但却少有人知道这是来自永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个非遗展,把永春非遗文化展示给全国,是很有意义的。” 永春县髹竹铺漆艺工作室负责人李海生说。

在展览现场,李海生的漆器作品很受观众喜爱。“这件名为《回家》的漆器作品,以传统漆器展现出现代的美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的今天进行这样的创新,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常有意义。”来自上海的游客王文穗说。

为了让非遗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多年来,李海生尝试在传统漆篮的基础上,“破”形创新,把不同地区的漆工艺融入其中,基于传统的漆工艺与竹编工艺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让漆篮能够离现代社会更近一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的再创造,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比如永春香,做出现代人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样子,从外在到内在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所以永春香产业特别有活力。永春把握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内在规律,让遗产不断在生活当中、实践当中进行再创造,所以很好的延续下来,这样的延续为今天永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永春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的延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非遗专家、文化部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表示。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