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与茶|跨越国际的茶缘”系列报道之二:许玉莲:笔耕不辍的茶道艺术家
2024-05-24 17:33 茶道CN

在广袤的世界舞台上,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共同拥有一种深沉优雅的热爱——产自中国的茶叶,他们往往被称为国际茶人。他们的味蕾、心灵与中国茶紧紧相连,是全球弘扬传播中华茶文化的重要使者。

《茶道》公众号推出“与茶丨跨越国际的茶缘”系列报道,讲述国际茶人与中国茶的故事,本期走进马来西亚茶道艺术家许玉莲。


图片

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院”院长、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学会海外联络站(吉隆坡)负责人、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协会荣誉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审评师资班”毕业、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推选评为“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

四月茶季,我们在武夷山又与茶道艺术家、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老师重逢。她带着几个学生来武夷走茶山,看制茶,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文化。因教学与交流,她常年奔走在中国的各主要茶产区及销区。

其实,我们每个月都会与她如期见面——她是《茶道》杂志的专栏作家。文如其人,平易近人,简淡又不失细腻。


图片

△茶道艺术家、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许玉莲老师(右一)


许玉莲热爱写作,从青年时代起,就在报刊上写专栏。据一位曾在八打灵当编辑的台湾学者回忆说,“初识阿许(对许玉莲的昵称)时,她是学报(当地一期刊名称)读者,年轻,刚中学毕业的样子。现在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电邮的时代,读者,尤其是年轻的小读者,是如何每周或每双周读完杂志后热情地给编者写信诉说心情……阿许就是这样的一位学报读者。”

他说许玉莲的文笔“辛辣犀利,颇有亦舒风格,比亦舒多些愤怒。”起初,我们还觉得可能因为年轻气盛,直到我们读到她针对当前茶文化现象的批评时,才领略到她的犀利。

比如,“当茶道沦为表演,只能是‘肥’了摄影师,讨不得一杯好茶”“茶道不要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撑门面”等等,针针见血。对此,她还提出“纯茶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概念,旨在树立正确的茶道理念。

毕业后,许玉莲曾赴纽约打过一段时间的工。1992年,回国后,她在怡保的紫藤公司开启了她的事茶生涯,后又到吉隆坡紫藤集团总部担任茶道老师、茶艺学习中心主任,并在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任客座教授。




1716542682056.png


她传习茶艺,推广茶文化,亦笔耕不辍,在国内外多家报刊开设专栏,著有《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茶铎八音》《我就要让这世界香》《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蔡荣章合著)《纯茶道》(蔡荣章合著)等多部专著,相当多产。由文字入“茶道”,事茶与写作,已然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

许老师祖籍广东花县(今为广州花都区),出生于怡保。马来西亚饮茶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契约华工”下南洋讨生活,这一群体又形成了一些华人商帮。他们往来于中国与南洋间,几乎垄断了包括茶在内的土特产经营。


图片

△茶道艺术家、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许玉莲老师(左二)


马华社会中,祖籍又以嗜茶的闽粤两省人居多,这为马来西亚茶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在她儿时记忆中,讲粤语的喜欢喝六堡跟普洱,说福建话的多饮乌龙茶。

马来西亚本土华人喝茶并不追风,品饮习惯非常淳朴。茶都一直存放家中,一代传一代,是民间家庭生活的常态。遇上祭祖祭神的日子,母亲都会泡壶六堡茶来拜拜。茶在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图片


尽管马华的茶生活、茶文化皆源于中国,但她始终都在思考探索属于马来西亚的茶文化。她认为,就像学茶从零基础开始建构一样,零基础就是马来西亚的基础——师生都没有真正受到所谓茶道流派的影响。

“在马来西亚这样的时间、空间,我们要来喝我们自己的茶,包括我们喜欢的茶、喝茶器具、泡茶方法以及茶道美感与思想。如果加上一些对茶道精神、茶道美学有所追求的茶友参与,那么大家的喝茶方式、理念就会被发展成为一种丰富、精致的文化,这就是马来西亚当代的茶文化。”



1716542753775.png


有人质疑:喝的茶都不产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茶文化又如何成立?

许玉莲的回答很巧妙。她以文字、笔和作家为喻:“作家用的笔是别人做的,他们也许使用华文或英文书写,但它的内容是写我们本土的故事,我们的思想,把马来西亚当代人的感情描述得很好,所以这些作品就属于是马来西亚文学,它不会因为作家用华文或英文写,就变成中国文学或英国文学,也没有必要先去创造一种文字出来,茶文化也如此。”

自1992年入“茶道”以来,许玉莲都在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她开设的茶道培训班分为三个类型:私人定制班、面向社会人士的茶艺班及面向华文中学和高等院校的茶艺班。其中,私人定制班学员主要以欧美、日韩等企业管理层人员和企业主为主,其它培训班学员除马来人和印度人外,以华人为主。


图片

△青少年茶艺生活营的无我茶会,紫藤供图


此外,她还组织了中学生茶艺营,学员以高中生为主。每年举办一次,学期共三天,主要学习茶艺理念和实操体验,人均费用仅50令吉(约75元人民币)。

十多年来,这种近乎公益的教学模式对年轻一代拥抱茶文化影响颇深。每年茶艺营的学员都会成为下一期的学长,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如此良性循环。每个学长背后还有各自的家庭成员,由此建构了一张茶道文化网络,将共同属性的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


策划|郑光生

编辑  审核|吴少宇  张楠  蔡颖雯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