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蟛蜞酱:天下至鲜|闽声
2024-05-17 09:30 闽声
图片


图片

=  


蟛蜞算不得闽地特产,

南方沿海地区各地,

几乎都有食用蟛蜞的经验。


海蜇,福州话叫䖳(ta)由海蜇(水母)伞体部分制作而成,是福州传统水产腌制品。据说早在明代,福州渔民就己掌握了二矾腌渍法,用明矾和食盐混合腌渍,使海萤迅速脱水,体内蛋白质凝固,成为别具风味的海蜇皮或海蜇头。直到今天,它还是福州人餐桌上的日常之爱,各类酒席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图片

▲ 凉拌海蜇

中国吃海蜇的地方很多,所不同的是,福州人食用海蜇时,曾非常喜欢使用一种在地的特色蘸料,名为蟛蜞酱。

海蜇皮揾(福州话发音,意为“蘸”)蟛蜞酱是最佳拍档,福州人口中的绝配。只不过,这样的口味独好,已经有日渐衰微的趋势,它出现在餐桌上的时候在变少,很多年轻的福州人并不太接受它,更有甚者已经不晓得它了。

我曾认真回想,却很难清楚地辨析一个它走向边缘化的时间点。它只是我们突飞猛进的美食一体化的生活中,一点不起眼的消逝。如我这般的福州人,现在偶尔吃到,才偶尔怀念。

图片

▲ 蟛蜞酱 图源:餐艺院

不久前,因为写相关文章的缘故,需要去闽安走走。闽安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闽江福州段的下游处,比福州更接近入海口,早在公元893年,唐朝已在闽安设巡检司衙门,之后一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军事要镇所在。

去的那天,凭着村口的游览图闲逛,在古迹迴龙桥头边的民居墙上,我看到了一个写在包装盒拆下的瓦楞纸板上的潦草广告“农家自制螃蜞酱、螃蜞酥,沿台阶往上走到底,电话……”

图片

出于一种久违的亲切,我毫不迟疑地按着指示寻去。大门紧锁,我于是又打了电话,许久一个大姐才慢悠悠地走回来。“今天手气不好”她乐呵呵地解释,我心领神会,知道她刚才肯定是在哪家的麻将桌上消遣。

于是也不多说,抓紧时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她又关门继续战斗去了。我提溜着两玻璃罐的螃蜞酱回家,好几天都充满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图片

▲ 蟛蜞酱

后来我才知道,闽安是福州出产蟛蜞酱和蟛蜞酥比较出名的地方,主要还是蟛蜞质量好。

这和地理位置有关,据说闽安的蚬子也比上游更为肥美。通常来说,更接近出海口的咸淡水交汇处,水产就更丰富,滋味也更好。

所以闽江在福州一段,自上往下,过去湾边、龙祥岛、再到闽安,这些个地方的水产渔获都是更为受到市民欢迎的。

图片

蟛蜞,福州话发音也叫“螃蜞”,是一种淡水小型蟹类,学名相手蟹,主要穴居于江河岸滩处的洞穴中,看起来身体部分略成方形,体宽2-3厘米,就是大拇指般大小,背壳呈青褐色,大爪特粗,盖内有黄。

它的样子乍看起来跟毛蟹(中华绒螯蟹)比较相似,就是小了一大号,像是毛蟹没长大的样子。在分类上,它们也确实是远亲。毛蟹和和蟛蜞都属于方蟹科,只是前者是绒螯蟹属,后者是相手蟹属。

图片
图片

▲ 蟛蜞

福州闽江流域,各条内河岸边都有蟛蜞。

河南人,著名的甲骨学家董作宾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到福州任教于协和大学,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写过一篇《闽俗琐闻》,其中讲到了福州蟛蜞随处可见。

“土人多钓食之。其法以肉少许缚丝线上,复以长竹竿一支,系线于端,以肉近蟛蜞,则争以两螯钳之,钳甚牢,愈力抖,愈不放也。系置铁筒中,开钳,已入陷阱矣。闻肉丝之外,蟛蜞又喜食蛙腿及咸菜,乡人又遥遥于夜间以灯置田间,则群集,拾而取之,一如捉蛙也,有专以为业者。

——董作宾《闽俗琐闻》

图片

在我印象里,钓蟛蜞则是很多河边小孩的一大乐趣。钓上来的蟛蜞,嘴中会冒出白色泡沫,好像锅中煮饭,于是就有民谣:“蟛蜞煮饭乞囝食,囝去街中做乞食”。

如果嫌钓得费劲,直接抓更有乐趣。自己小时数夏天在老家溪源江(闽江下游一条支流)里游泳,就常常去翻石头抓蟛蜞,一翻一个准,个把时辰就能抓个一斤多。有时候就会拿回去给母亲做螃蜞酱。

图片

蟛蜞需先用清水清洗干净,讲究的还会放在桶里养上一天,令其吐干净杂质。

开始制作的时候,去掉螃蜞的肚脐盖,丢进一个洗干净的敞口陶罐,加入盐、味精、白糖、生姜、高粱酒及青红酒糟搅拌后,用一个棒子把蟛蜞捣烂,然后静置腌制十几个小时。之后再用小型的手工石磨磨成酱,分装到一个个瓶子中,旋紧瓶盖密封就可以了。

时间越久越好,让酒和酒糟的香味渗透进去,通常情况下,保存的好的话,吃个一两年都没问题。

图片

餐桌上,母亲会用一个小白瓷碟装上一点蟛蜞酱,常年备着,除了蘸海蜇皮,我们也习惯于用它来蘸肉、鱼,似乎一切清蒸白灼的食物都值得被滋味浓郁的螃蜞酱加持。更早些时候,如果早餐没有可吃的,白粥配蟛蜞酱也能有滋有味的对付。

图片

▲ 蟛蜞酱炒菜

图源:明哥教路之识材有道

除了是餐桌佐料,它也可以用来炒菜,油烧热,螃蜞酱先下锅爆一下,特有的香味就散发开来,再放蔬菜炒匀,如空心菜、豆角、瓜类等都不错,最后起锅前再来一个福州人最爱的动作——加点糖吊味,就可以了,咸鲜与鲜嫩的碰撞极为出彩;还有用蟛蜞酱蒸猪肉,尤其是半肥瘦的猪肉,也是一绝。

图片

▲ 蟛蜞酱蒸猪肉

图源:明哥教路之识材有道

蟛蜞酥的一般做法与蟛蜞酱基本相同,都属于高度酒生腌,差别在于蟛蜞酥不需要把蟛蜞磨成酱,只是捣碎。但也有的地方做蟛蜞酥会多一个入油锅焙炒的工序。

2003年出版的《福州市名产志》中介绍:

“蟛蜞酥,选用鲜活蟛蜞。洗净除脐,不存污染,再切成小块,经油酥佐以盐、酒糟、糖、高梁酒及五味佐料。产品鲜香酥脆,甜辣爽口,味美醇香、风味独特,别具地方风味。”

图片

▲ 蟛蜞酥

图源:小红书@Lily

据说,闽安有一种祖传的正宗做法更为讲究,“选用肢体较大的鲜活蟛蜞,放入大盆净身吐污二天,制作前洗净,加入定量的头遍地瓜烧白酒,待蟛蜞醉后剔去肚内杂质。接着分别按严格比例,次第制作调料。先将生姜倒入油锅焙炒至出味道,加入上等红槽温火慢烧,透熟后再加辣椒、味精、食盐、白糖等微火片刻。煮毕倒入容器,配料冷却后加入醉酒的蟛蜞,搅动均匀即成。”

香脆咸腥的蟛蜞酥,现在家里吃的不多,福州也只有一些本地菜特色酒楼,冷盘还会有蟛蜞酥这道小菜,会点的人必定是老福州。

图片

▲ 蟛蜞酥

图源:小红书@Lily

福州产的蟛蜞酱、蟛蜞酥因为有红曲酒糟的加入,才成就它福州本地本味特色,但蟛蜞算不得闽地特产,南方沿海地区各地,几乎都有食用蟛蜞的经验。

广东人似乎更精细,能用它煲粥,甚至还能挤出蟛蜞籽做成的更为高级奢侈的酱料“礼云子”。

 这名字源自《论语》里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因蟛蜞高举两大螯似古人“拱手行礼”,就有不知道那个好事的读书人取《论语》里的话赠与了蟛蜞 “礼云”的雅名,也就有了“礼云子”。它被广东人当做配料用于蒸鸡蛋、豆腐、火腩等。

图片

▲ 蟛蜞酥

图源:小红书@AVANT Restaurant

除了“礼云”,历史上蟛蜞的名字还有不少,人们对一个事物统一认识,哪怕一个小小的蟛蜞,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词典《尔雅》中提到的“螖蠌”,西晋郭璞提到的“蟛螖”,以及《搜神记》中的“蟛越”“长卿”,及至唐刘恂《岭表录异》和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中的“竭朴”“桀步”“揭哺子”等诸多奇特的名字,根据研究者的考证,都有可能是“蟛蜞”的同物异名。

图片

而早在南宋,福州本地的地方志《三山志》中直接提到了“蟛蜞”,“似蟹而小,似蟛螖而大”。同时,它也提到了“蟛螖”和“揭哺子”, 蟛螖 “似蟹而小。吴人语,讹呼为彭越。” 揭哺子“似彭蜞,一螯甚大,一螯细。一名拥剑,亦名桀步。”

这么些名字及它们的名词,彼此转注,已经看得人头晕,去考证它们是否都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蟛蜞”,更是一个让人头大的功课。如若不是有志于此,或是这方面的专家工作所需,就权当一种有趣的冷知识聊备一说就好。

图片

常在闽江两岸的步道闲步,有时候会饶有兴趣地走到江边去,蹑手蹑脚,就会看到水边护坡砖上趴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蟛蜞慵懒地晒着日光浴,它们在这种人工无意间为它们造就的新式单元住宅里,过得似乎颇为惬意。

可是这丝毫没有麻痹它们的警惕心,你稍有动静,所有蟛蜞瞬间就支棱起来,迅速钻回到各自的砖洞里去。再想看到他们,就需要屏吸再等上好一会,然后一只、两只,它们又逐渐探头探脑,爬将出来。

有几次,我会这样花上很长的时间,跟它们玩这种游戏,但却不再如少年那样,有更多的热情想要把它们抓回去,做了蟛蜞酱吃。想吃的话,送货上门的APP和超市里都有的卖,但或许也就是这样,总想不起来。

一切来得太方便,却也许并不是好事。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