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我国获金牌 174块,但迄今无人获数学国际大奖——菲尔兹奖。而获得菲尔兹奖世界各高校排名中,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以19位超过美国哈佛大学(18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7位)排名第一。原因何在?答案或许可以从近日的这场活动中窥见一二。
4月26日至27日,中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在福州一中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举办中法高中数学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走访学校、资料分享、面对面交流及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就当前国际高中数学教学的理念与行动进行深入的交流,多样化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法高中数学教育。
真实地课堂呈现:
中法数学课堂有哪些不同?
在上午举行的活动中,法国瓦茨拉夫哈维尔高中的数学高级教师Nadine Castagnos开设以“完全平方公式”为主题的展示课。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交流,并关注学生独立作答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从解题到思考、从辩证到统一,习题环环相扣,无不体现着法国教学中自由开放、交流合作、注重学生思维培养的特点。
上海中学的数学教师郭子瑜开设以“复数的概念”为主题的展示课。从方程求解的过程出发,充分渗透了“数与形”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利用方程问题扩充数系的基本思路,让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实际落地,同时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等理性思维能力。
福州一中数学教师林佳楠开设以“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为主题的展示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数系扩充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发现负数如何开平方的问题,进而教会学生进行简单归纳,让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法国波尔多布雷蒙蒂尔高中的数学特高级教师Christophe Bauzet开设以“坐标中点与线段长”为主题的展示课。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水平划分,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等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各水平层级学生在解答问题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进行逐一引导,为实现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教育模式的积极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思考。
真诚地交流借鉴:
可以从法国课堂学到什么?
当天,来自省内外不同高中学校的数学骨干教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数学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共100余人前来观摩聆听。
福州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正高级教师丘远青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阐述观摩法国数学展示课的体会。从教学内容上说,法国数学课堂非常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课上,老师从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特殊、简单的例子入手,从中再提炼出一般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解决一般问题,最终达成课程目标。从特殊到一般,就是数学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老师不判断对错,优先让成员发表个人看法,再做适时点拨,之后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既注重个性化发展,又关注到团队合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
福建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周浩然认为,中法两国的高中数学因需求不一,进度不同,不是难就好,简单了就不好。与此同时,法国课堂给学生的空间更大,让学生更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更多,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值得教育界同行们借鉴与思考。
福建首枚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陈华一担任此次活动的课堂点评、翻译和报告会主持等工作。陈华一1996年毕业于福安一中,后升入北京大学,在法国留学、任教,2024年1月辞去巴黎西岱大学教授职务,回国加入西湖大学。
陈华一认为,中法中学数学教育各有所长,中国的高中学生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传播知识,启发思考。法国的课堂则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会比较慢,教学进度相比中国更延后一些,但能更有效地启迪学生自主思考。
陈华一说:“希望中国未来出现更多元的英才培养模式,让真正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发展空间、更自由地钻研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思考数学概念的意义、产生的原因、使用方法,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以及更广袤的问题,追求梦想。”
真切地深入探讨:
为什么法国数学这么出色?
法国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强国,先后涌现出如庞加莱、格罗滕迪克、伽罗瓦、傅立叶、韦达等多位著名的数学家。而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更是培养了19位数学国际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在大学中排名第一。
在当天举行的专题报告活动中,法国数学督学Agnès Duranthon以《法国数学教育与“菲尔茨奖”的渊源》为题,介绍了法国制度化的英才教育机制和尖端人才选拔措施。回答了“法国的数学成就为何如此出色”的问题。
Agnès Duranthon督学首先介绍了法国的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即在普通大学之外,设有一类高等教育专门机构——大学校,大学校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各界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的高级技术干部。
据介绍,设置大学预备班是普通高中学生通往数学研究的一条“捷径”。致力于进入大学校学习的学生,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进入大学校预备班进修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两年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再次通过考试选拔,升入不同类型的大学校。
讲座中,督学一一列举获得菲尔兹奖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并介绍了法国选拔数学创新人才的方式,包括组织所有学生到博物馆、展览中心研学,参观企业;开设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方式。自去年开始,每一所初中都开设课外数学兴趣小组,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用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他们在考试压力之外,享受数学的乐趣。
国家督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迅说:“数学教育不要拘泥于教授解题方法,而要把数学的本源、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告诉学生,让他们进行富有逻辑、趣味的思考。希望年青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因为这个活动有所悟、有所得,期待中国数学教育未来会越来越好。”
本次活动主要策划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表示,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我国不断推进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课标到课堂,是一个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复杂过程。到了高中教师这里,课改已经不再是抽象的“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我现在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行动性问题,老师们需要通过一堂一堂具体的课来理解和融入新课改。
霍益萍教授说,本次活动是第一次跨国界“以课会友”,希望通过真实的法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展示,让老师们直观地感受到法国高中数学“探究、建模、表征、推理、计算、交流”等六大课程目标是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的,进而引起对高中数学课就是“讲解概念—分析例题—反复练习”这种传统套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