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导报
标题图
科技赋能“智”绘城市交通和谐画卷 | 厦门市交通执法支队创“新”求“质”,执法效能提质增效
2024-04-29 09:48 海峡导报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9日讯(记者 曾宇姗 崔晓旭/文 沈威/图 通讯员 傅秋萍)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厦门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以下简称“市交通执法支队”)积极拥抱变革,以科技为翼、法治为魂、人才为基、信用为尺,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组建高素质执法人才队伍,推动交通执法工作不断朝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全力保障厦门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平稳有序,推动形成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共筑城市交通和谐画卷。


▲交通运输执法智能监测指挥中心


▲治超非现场执法


    ▲执法现场,“电子亮证、扫码核验”模式替代实体证照核验

    

以科技赋能为“强引擎”创新执法方式

提升执法效能


    科技赋能“强引擎”。市交通执法支队着力创新交通执法方式,科技赋能推进智慧执法,大大提升执法效能与精准度,形成“线上监测取证”+“线下精准处置”的高效联动机制,查处一批包括网约车跨平台接单、异地旅游客车长期驻厦违规经营、货车未做好防脱落扬撒措施等道路运输违法行为。4月26日上午,在监测指挥中心“鹰眼”研判后发出指令,大队执法人员立即开展行动,违法车辆出现,被精准“网”住,无处遁形。

    “非现场执法”显威力。执法办案从传统手段向智能化、便捷化、主动化、长效化转变。以治超非现场执法为例,“交通实施超限非现场执法、交警实施闯禁非现场执法”双轮驱动的治超效果显著,探索建立非现场执法“厦门模式”,并推动该模式写入《福建省治理公路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数据显示,海翔大道上通行的超限货车、49吨以上货车、“百吨王”货车分别下降79.8%、74.0%、98.2%,违法车辆大幅减少,成效显著。“执法掌上办”全省首单完成。4月16日,以推进福建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应用为契机,市交通执法支队顺利完成全省交通执法领域第一单“执法掌上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此举在方便群众和企业的同时,优化配置行政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率,创新案件办理方式,杜绝廉政风险,“繁简分流”梳理出简易程序案件办理清单,切实做到“简案简办”,进一步完善法治规范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我们从传统单一执法手段‘无目标、无路径’的路面巡查,朝着科技执法、精准导向‘有目标、有路径’的方向不断探索前行。”市交通执法支队负责人说。


以柔性执法为“稳定剂”创新执法理念

提升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市交通执法支队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全面落实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基层执法工作的规范、指导和监督,推动“闽执法”平台应用落地。

    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效果明显。市交通执法支队深入推行说理式执法,注重“情”“理”“法”结合;精心梳理“首违或轻微违法免罚”事项,实行包容审慎动态清单管理;深入运输企业内部、驾驶员群体当中,开展针对性强的政策帮扶工作,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方式,“你说我听、我说你听”法治获得感满满,当事人知晓错在哪里,明白纠正方向,增加合规守法发展的内生动力。

    “诉源治理”促进化解行政争议。在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基础上,加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信访等多方联动配合,搭建起“大队—支队—交通局”三级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在前端互动中主动摸清群众愿望与诉求,引导合理预期,对其做出耐心的解疑释惑及情绪疏导,执法满意率持续上升。

    探索多频联动“3+”创新普法新模式。在深化柔性执法的进程中,市交通执法支队创设“蒲公英喊你学法栏目”,普法志愿者们依托自身法治专业化水平,在融媒体平台、轨道地铁车厢电子屏、窗口宣传栏上以“鲜活案例+蒲公英说法+法条链接分析”的方式剖析典型案例,让合法合规经营深入人心。



以人才队伍为“压舱石”坚持党建引领

集聚创新人才


    支队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为交通执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激发高水平科技办案力。以往,夜间侦查、桥下空间巡查等传统执法手段费时费力。市交通执法支队在多个科技平台信息化支撑下,积极选送队员参加无人机飞行培训。截至目前,已有14名业务骨干取得国家民航协会颁发的无人机驾驶员飞行执照,组建“无人机小分队”,结合日常工作,深入推进无人机应用,累计查处各类案件700多起,形成交通执法领域“智能发现、高效处置、非现执法、精准治理”新格局。

    提供高水平法治服务保障。市交通执法支队持续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支队在14名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执法队员基础上,组建一支复合型、专家型公职律师团队,充分发挥法制力量在执法监督、辅助决策、合法性审查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程序,积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以信用修复为“标准杆”提供政策指引

助企解忧塑信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过去,失信企业发展慢人一步,受限较多。市交通执法支队紧贴交通运输企业需求,聚焦信用修复,以精准普法、精准修复、数字赋能、部门协同为切入点,护航交通运输企业发展。

    “精准普法”助企解忧塑信良性发展。2023年以来开展大型普法宣传、信用培训、专项约谈累计57场次。采用“专项预警治理”,梳理企业失信多发案件,推行“繁简分流”为企业“松绑”。

    “精准修复”创新两书送达信用修复模式。通过“事先告知”“到期提醒”两书送达方式,精准告知修复事项,“我们对高频失信企业实行‘一对一’修复帮扶,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市交通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赋能”多样化办理方式方便高效。失信企业可就近任选厦门市辖区大队申请信用修复手续,95%以上企业能够“一趟办”。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支队还开创了邮寄办、传真办、微信办、热线办等创新模式,大力推广电子票据修复掌上办,高效便捷获得企业高度好评。

    “倾听呼声”部门协同提质增效解难题。针对失信企业反映个性化问题,支队积极与修复审核后台联动配合,双向反馈居间协调,助力企业高效修复。2023年以来,已帮助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2864条。近3年内辖区受到10次以上处罚的企业数由2021年的441家降至42家,减少90%。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