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炭焙白茶有多妙?福鼎方家山村有答案
2024-04-28 22:27 茶道CN

图片


太姥山特别美,又特别适合白茶树的生长和制作。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定是在深入福鼎方家山村后才有的体会。

因所产白茶品质稳定上佳,方家山村成为每年春天许多茶人到访太姥山必去的打卡地。2024年白茶开采的头几天,笔者来到方家山,感受新一年这里关于白茶的点滴变化。 

作为杨家溪、九鲤溪、太姥山三大风景区旅游公路三角中心点,方家山的位置优越性一目了然。好山好水出好茶,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几乎从根本上决定了茶叶的品级。 


01

在太姥山上的方家山村游走


图片


“鸿雪雲芽”在方家山村的位置突出,远远可望到一座四层的建筑立于高岗上,建筑四周无遮挡物,有平整宽阔的院子和敞亮的露台。 

一层专做茶叶萎凋,二层分不同区域做萎凋、审评室用,三层有专门的炭焙坊,四层做办公和接待。

站在鸿雪雲芽茶厂四层的露台上,春风略过层层叠叠的山峰拂面而来,傍晚的夕阳温热,杯中的白茶清甜,所谓“春风得意“,大概如此。 

对于尤重萎凋的白茶来说,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对于茶的成品品质影响深远。在寸土寸金的方家山村里,能有此般敞亮的厂房,彰显着实力。


图片


“那个山头有我们家80亩的有机茶园。”在开阔的露台上,鸿雪雲芽的少东家林圣雄手指远处介绍着自家茶园。“从厂里走过去一个多小时。” 

碍于脚力,没有办法去有机茶园,不过村后的茶山就容易多了。因为本就处于风景区的核心地带,村后的生态也极良好,再跨出一步便是深山。

茶树的生长环境是茶叶品质的根本。环境之外,做茶人对茶的理解和对待茶的态度则决定了之后的一切。


图片

“鸿雪雲芽”少东家林圣雄和父亲


时值头采,村里的留守老人们成了最主要的劳动力。头顶烈日,弓背弯腰,采下一根根身重尚不盈克的芽头,上万根芽头才得一斤成品茶,这种劳动的苦,不是谁都能受得。

一位北京的茶友,花了2个小时采下不足半斤的银针,林圣雄找来一个小竹篮单独盛放。在装茶之前,他很认真地把篮子清理干净。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中,能看到林圣雄对待茶的细致。 

在晾青时,林圣雄边摊凉边和讲自己的做茶经验:“要特别注意这个均匀度,太厚太薄都会影响萎凋的质量,而且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轻巧。”

萎凋间里的竹篾茶筛上都晾满了茶青,另一边今天最后一批的芽头也刚进场,等待晾青好后上架萎凋。

这一季春茶,正清新上线。


图片


02

不同年份炭焙白茶的口感呈现


图片


笔者选了鸿雪雲芽2017、2018、2019和2023年的炭焙牡丹进行品评。 

四款茶均来自鸿雪雲芽位于太姥山方家山村海拔580米-620米的有机茶园,全部采用炭焙烘干,仅茶青等级稍有区别。 

2023年的为头采高级牡丹,等级最高,芽头多而壮硕,一芽两叶匀整;2018和2019年的为二采、三采混合,等级接近,芽头显,二三叶稍匀整,稍带梗和老叶;2017年的等级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也为二、三采混合。


图片


2023年:干茶色青翠稍等嫩黄,条索匀整俊秀,芽头肥壮,银毫明显;毫香显,有淡淡熟豆香,馥郁的甜花香;茶汤有米汤感,醇和且稠滑;汤色由浅青色,到浅青带嫩黄,再到浅黄的变化;茶汤余味甜润度高。 

2018/2019年:干茶深青绿,芽尚明显,稍带银毫,匀整度欠佳;有浅浅的梅子香和橙花香,茶汤清和,清甜且顺滑,稍算醇和;汤色从浅嫩黄色到嫩黄色,再到浅黄色的变化;耐泡度尚好,底味清甜度佳。 

2017年:干茶条索灰绿,芽头明显,满披银毫,较为匀整;干茶梅子香明显,深嗅之下已有淡淡的药香;茶汤稠滑,茶汤中的香和干茶、杯盖的香对应,梅子香以一贯之;汤色已呈橙黄色,经历从浅橙黄到橙黄,再到浅橙黄的变化;余味清甜且清长。


03

在茶中品到的知识


图片


即便是同处一片山谷,因做茶人的不同,在成品茶上也会有口感滋味上的细微差别。对于制作技法最天然的“白茶”,这种差别更是细微。长期大量的对比品鉴,才能寻得其中一二不同。 

这四款茶和在茶厂时喝到的茶风格类似,有着清晰的鸿雪雲芽风格。所有人都知道,炭火这种自然的力量有着无与伦比的穿透力,但这种极费时费力的工序,不仅考验耐心,更是对技术的严苛检验。故,并不为很多制茶人所喜,且真正做到炭焙的也少。

鸿雪雲芽牡丹及以上等级的白茶,都采用炭焙。基于这种踏实的“笨功夫”,鸿雪雲芽给自己的茶筑起了别人无法逾越的沟壑。


图片


“45度-55度,平均3.5-4个小时。”对于自家的炭焙,林圣雄介绍时的底气来自于多年的身体力行,“炭焙的前半个小时,能明显感觉到臭青气的散发。在后期的转化里,三年的炭焙茶能有五年电焙茶的滋味,而且时间越长,炭焙和电焙茶香气、滋味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

无论是头采的高级2023年的白牡丹,还是二、三混采的2017、2018、2019年的牡丹,茶汤的醇和度高、清透度和清甜度之高,毫香、蜜香、可可香、梅子香等茶香极为丰富,都能在同级别茶品中被迅速识别。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2018和2019年这三年的陈化后的口感和2023年的茶对比,能明显发现炭焙的穿透力对白茶后期转化的影响。

即便是陈化时间最短的2023年白茶,一年期白茶中常见的青味,这里也几不可寻;与此相对应的2017年白茶,经过7年的转化,有着令人愉悦的梅子香,茶汤也是带着梅子香的蜜味,且茶汤的醇滑度高,余味清且幽长。

时间之于茶的份量,在炭火的助力下,尤其明显。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