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张效良:老照片里的传奇人生|闽声
2024-04-26 16:38 闽声

2016年以来,我一直在做福州鼓岭的研究。“鼓岭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其中有位密尔顿·加德纳(Milton Gardner)先生,是美国公理会(又称“美部会”,American Board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派驻福建邵武的传教士嘉高美牧师(G. M. Gardner)的幼子。


2018年,和我一起做鼓岭研究的美国友人穆言灵(Elyn MacInnis)女士访问了密尔顿·加德纳的侄孙李·加德纳(Lee Gardner),本意是想寻找一些与加德纳的“鼓岭故事”相关的线索,却没成想,牵出了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

▲“家·谱”系统识别出的不同时期的张效良(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古厝活化实验室)



图片

作者 林轶南

198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

20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

现为华东理工大学景观系系主任、副教授

创办“福州老建筑百科网”、“鼓岭家·谱”系统

主要研究兴趣为福建近代城市景观的变迁



01 


嘉高美牧师有6位子女,其中大哥嘉有利(Ray Gardner)1891年生于福州,小弟密尔顿·加德纳(Milton Gardner)1901年生于美国,两人整整相差10岁。嘉有利在中国生活到16岁,1907年和二弟Leon Gardner一起返美,先后毕业于俄亥俄州的欧柏林高中(Oberlin High School)和加州的波莫纳学院(Pamona College)。大学一毕业,他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州,入著名的榕城格致书院(即今福州格致中学)教书。他的妻子汤毓德(Adelaide Thomson)也是美部会传教士,在文山女校(今福州八中)教书。他们有两个孩子Richard和Harold,也都出生于福州。


Richard就是李·加德纳先生的爸爸。在他家里有一个巨大的相框,贴满了家族不同年代的照片,还有一本嘉有利先生留下的相册,记录了他在格致和福州的回忆。在这本相册里,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图片

图片

▲1917年,福州格致书院篮球队获冠军之合影,以及“1917格致篮球队长01”

(来源:嘉有利家族相册,Lee Gardner提供。人脸识别:华东理工大学古厝活化实验室)


这是一张格致书院篮球队员们的合影。左下角的字告诉我们,照片摄于1917年、格致的篮球队刚拿了冠军。这张照片上的球员们虽然稚气未脱、却精气神十足,那种“体魄野蛮”之自信,与清末或民初照片上常见的“东亚病夫”形象完全不同。


照片上有几位熟面孔。站在最后排右1的,是曾任格致书院主理、大名鼎鼎的裨益知(W. L. Beard);嘉有利先生就站在他的左边,敞着衣领,看这潇洒的样子,恐怕就是这支篮球队的主教练了。另外两位也是格致的名人,一位梳着分头的是格致的教务长柳挺波;另一位西装革履的则是陈敏望,曾经留学美国、也是格致的老前辈。


但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却是前排手抱篮球的英俊青年,他神情刚毅,肌肉发达,显然是球队的主心骨。我自己也是篮球爱好者,深知在这项团队运动中,只有那些既有突出个人技术、又能串联球队的人,才能“服众”、才有资格在合影时雄踞正中。这人是谁?又有怎样的故事?


02


对李·加德纳先生的访问一晃过去了两年。我被困在上海封城的百无聊赖里,不能回福州,也没法去鼓岭调研。研究还得继续,于是我突发奇想,带着学生们捣鼓出了一套“家·谱”系统,能从历史照片中比对和识别人脸;往系统里录入各种人像照片就成了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我把上面那张照片也录进系统。不知道球员们的名字,我就给他们起了个代号:英俊的持球人首当其冲,名唤“1917格致篮球队长01”。


2023年2月,我在网上瞎逛,翻到了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庆网站“福农记忆”。在《筚路蓝缕的民国福农年记》里列出了福农前身校的几位校长,于是我把他们也一一录入到系统里。其中有位张效良校长有点眼熟,但却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于是我就点了点“比对”,想看看系统能不能治好我的脸盲症。出乎意料的是,人脸比对的答案是:


“1917格致篮球队长01”。


图片

▲张效良校长肖像照

(来源: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农记忆”网站)


篮球队长到校长的跳跃让人有点难以适应。系统会不会认错了?毕竟一位是青年,一位是老年,重合度也不算特别高。我决定去查一查这位张效良校长的生平。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2013年8月26日的《海峡都市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顾问》的报道,讲述了一位名叫张效良的篮球青年的故事:


1925年4月,27岁的福州青年张效良兴冲冲地从菲律宾回到上海办护照,打算前往美国留学。为了省钱,他借住在上海青年会宿舍,没想到这一住,竟然就改变了中国男足和田径的命运。


原来,1925年5月,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就要在菲律宾举行,中华体育代表团已组建完成,但出国经费还没有着落。当时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主任干事的沈嗣良急得团团转。


此时为了省钱借住青年会的张效良,虽然家境很是一般,但却非常喜欢打篮球,曾带领中学男篮打遍福州无敌手,还因此被保送到上海读大学,甚至有机会留学美国。不过很快,这个“屌丝逆袭“的事故宣告破灭,因为半年后,学校竟然就倒闭了,他只能回福州读书。后来又被保送到菲律宾读生物学,结果他竟然又拉起一支留学生篮球队,把当地华侨篮球队杀了个人仰马翻;甚至在他留学结束回福州后不到两年,又被华侨请到菲律宾,担任青年会体育干事。


华侨篮球队队长是林珠光,正是他资助张效良留学美国。在青年会,张效良遇到了老朋友林希陶,几句闲聊,林希陶赶紧打通沈嗣良的电话,告诉他来了“金主”。沈嗣良一听说林张两人的这层关系,马上请张效良暂时不要去美国,并力劝他接任中国体育代表团领队带团去菲律宾。张效良自然知道沈嗣良的“奸计”,赶紧说:“如果一定要我去,我就去,但不当领队。”这正中沈嗣良下怀,他马上顺水推舟说:“不当领队,就当顾问吧。”有没顾问果然差别很大,5月上旬,当中国代表团抵达马尼拉时,不仅有汽车可坐,还有相对“豪华”的住地。一周之后,中国男足夺冠,来自福建莆田的吴德懋更是勇夺五项全能第一名,名垂中国体育史册。


功成身退的张效良则是去美国学兽医专业,留学归来后辗转到福建、湖南教书,随着时光流转,似乎已经无人知道他的“顾问”往事。


对上了!这篇文章中的篮球青年张效良,和后来担任农校校长的张效良,确实就是同一位!


03 


在《体育史料》和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Foochow Conference)的记录中,我查到了张效良的生平。


他是福州人,1898年出生。他入校时身体不好,于是坚持锻炼,又在嘉有利指导下从事各类运动,技术渐长。格致举办师生田径比赛,他甚至在 800米跑赛中击败了嘉有利。


1918年12月,张效良被格致书院保送到上海体专学习,但该校却于1919年7月停办;他只好回到福建,继续入格致书院学习,1920年1月毕业(第二十五届)。5月,格致书院选派他赴菲律宾国立师范学校攻读生物学,并选修体育专科。第二年7月,张效良学成归国,回到格致任教,主教生物学,兼授体育课。


1923 年 7 月,张效良应菲律宾华人青年会总干事虞永容的聘请,赴菲律宾任青年会体育干事。他在菲律宾各地看到农林牧业发达(国际水稻研究所设在菲律宾),希望学习农业振兴家乡,因此动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但却囊中羞涩。他在菲律宾时的球友林珠光资助了他,也因此引发了前一节里“顾问”的故事。


图片

▲资助张效良留学、同时也资助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七届东亚运动会的菲律宾华侨林珠光,

他同时也是厦门双十中学的首任董事长

(来源:“老禾山原住民”公众号,沈福成提供)


1925年6月,在完成东亚运动会的“顾问”任务之后,张效良赴美国肯塔基的白理学院(Berea College)学习。这是美国南部第一所种族融合且男女合校的大学,创校以来便致力于提倡受教平等权,提供贫穷但资质优秀的学生免费的大学教育。这所学校不需学费,但除了常规课程,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要承担 10 小时的勤工助学工作,因此是一所带有“工读”性质的学校。


图片

▲位于福州西湖谢坪屿的“福建省立农林中学”旧貌,该校即为“高农”前身(来源:井口资郎家族相册,林轶南收藏)


张效良在美国读书期间,正是国内“收回教育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1926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私立学校立案规程,要求教会学校需向政府立案,并将校长更换为中国人。张效良1927年7月毕业回国,不久即接替美以美会传教士柏龄威(A. W. Billing),出任福州私立协和中学(后改称“协和职业学校”,简称“协职”)首任华人校长。


“协职”的前身是福州美以美会创办的培元师范学校,是一所带有中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张效良的教育背景令他如鱼得水;柏龄威在报告中写道:“他(张效良)的野心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白理学院;凭借他读书时接受的训练、良好的服务精神,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在这个关键时期委派他来负责这所学校。”


图片

▲1942届“高农”学生手绘永安南门外上茅坪校区示意图(来源: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效良身体力行,在“协职”贯彻了工读制度。“协职”的学生在学期间,每周也要完成6小时的勤工助学工作;家境贫寒的学生须担任相当的课外工作,但以12小时为限。学校的师范科学生毕业后,多前往福州之外的乡村小学服务;农林科学生则主要前往农村、农场,从事农业技术改良工作。学校还专设乡村事业推广部、开辟中心茶园和乡村广益所,学生深入乡村,进行表演、藉以开导附近农民智识。可以说,“协职”是福建近代“教育振兴乡村”的一面旗帜。


在担任校长期间,张效良没有忘记他的爱好:体育。1928年春,在大多数教会学校和公立学校都参加的越野跑中,“协职”的男生们在个人和团体成绩上都获得了第一。


04


张效良在“协职”任校长7年。1935年,他被聘往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协职”则由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杨昌栋博士接手。


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是国民政府创办的、专门收容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先烈的学校,名誉校长为宋庆龄,实际校长为宋美龄。学校分为职工、小学、保育三部,另设一个职工科农事班,入学年龄最大不超过20岁,后来又办了中学。所有学生皆免费接受教育,高中毕业之后大多被当时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吸收。


遗族学校的办学方针是“手脑并用,自力更生”。在宋美龄的主导下,学校开办了实验农场、实验牧场和实验园艺场,让各科系的学生边学习边劳动。这与“协职”工读并重的办学精神是一致的,也令张效良的特长得以发挥。1937年,他在《播音教育月刊》发表《怎样养牛》、《怎样养猪》两篇文章,虽然题目俚俗,内容却非常专业,从乳牛品种选择、到牛场牛舍管理、再到饲养卫生,无微不至。文章里介绍的荷斯坦(Holstain)奶牛,正是宋美龄从国外引进到遗族学校实验牧场的名种。

图片

图片

▲(上)1937年,张效良发表的文章《怎样养牛》。此处“好斯敦”奶牛即“荷斯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奶牛品种。(来源:《播音教育月刊》)

▲(下)1935年,张效良辞去“协职”校长,赴南京革命军官遗族学校任职的报道(来源:《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


1937年,抗战爆发,遗族学校停办。张效良回到福建,在省政府任参议。在咄咄逼人的日寇面前,福建的学校开始内迁,张效良又一次承担了校长的职责:1940年2月,福建省政府派他接替因病辞职的周山先生,担任福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农”)校长。在他接手时,“高农”已辗转福州、长乐、永安、连城四地,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办学。张效良将学校从连城迁至永安南门外茅坪,收购农田四百亩、建校舍十余栋,学校暂时安定下来。


图片

▲位于鼓楼区祭酒岭的原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教学楼之一,2013年以“祭酒岭近现代建筑”名义,列入福建省首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2017年3月被部队拆除。(来源:走失的科文)


张效良在“高农”任职的时间不长。1941年4月,他辞去校长职务,改就福建省立农学院教授,并兼农业促进委员会委员;1944年,他又任福建畜牧兽医事务所长。他与“协职”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在柏龄威先生的后代Dean Billing提供的一张1947年的照片里,我们再次与他相逢:他的左手边,是20年前将校长职责交到他手上的柏龄威先生,此时已是位古稀老人;他的右手边,是接替他担任“协职”校长的杨昌栋博士,此时已转任福建协和大学代理校长。剩下一位是风华正茂的林冠彬校长,他主持了“协职”复校,重整被日军炸毁的祭酒岭校址,又建起恢弘的教学楼。


图片

▲1947年4月,“协职”的四任校长合影。右至左:柏龄威、张效良、杨昌栋、林冠彬(按任校长时间排序)(来源:柏龄威家族相册,人脸识别:华东理工大学古厝活化实验室)


1951年8月,“协职”与“高农”合并为福州农业学校,张效良大概是唯一一位同时主政过两校的校长。不过,在前一年,他已经再次远行,受聘于湖南大学农学院(后调整为湖南农学院),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精彩人生的下半段。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我国农业学术团体之沿革与现状》里,我又读到他的名字:“张效良,86岁,湖南农学院牧医系教授,由湖南省农学会推荐、接受‘从事农业工作50年表彰状’。”


张效良经历丰富,从篮球少年、农校校长到畜牧学家,他的人生在“知”“行”之间反复切换。他对体育的热爱一生未变,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还坚持每天慢跑二、三十分钟。确实,如果不是锻炼带来的强健体魄和开阔心胸,又如何能度过这漫长、动荡、而又传奇的时光呢?


【参考文献】

1.体育史料第十辑

2.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记录,1928年

3.1944,福建省建设厅关于畜牧兽医事务所长张效良视察各县宰杀废牛报告的指令,福建省档案馆藏0036-013-002628

4.我国农业学术团体之沿革与现状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