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漳州
标题图
一床古琴出后坊
2024-04-25 08:22 福建日报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数千年历史,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长泰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后坊村,有一群斫琴人花费10余年时间,致力于斫琴技艺和古琴文化的传播,并引入多元文化产业。3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及通过复核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后坊龙人古琴文化村位列其中。

近日,记者走进长泰,实地探访这个古琴文化村的岁月变迁。

龙人书院

从千年古村到古琴文化村

“古琴是以前文人士大夫必修的乐器。早在2006年,古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福建,自古有南北古琴流派,北为浦城,南为闽南闽派古琴。”近日,台湾唯心学院的60多名师生来到后坊村学习古琴文化。聊起古琴,省级非遗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谢建东打开了话匣子。

福建的古琴文化发源于五代,萌芽于宋,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在漳州,古琴还与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着联系。例如,北宋宣和年间,漳州林虚极以琴科高中,并“引御奏琴称赏”。朱熹任漳州知州期间,更是将琴学视为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使得漳州“家弦户诵之声不绝于耳”,并著有琴学理论著作《琴律说》。“闽海才子”黄道周10岁能为文,亦善琴,12岁便写下《书嵇康琴赋后》,44岁时写下《援琴示诸知己四章》。

千年古邑长泰自古极重琴艺教化。据《长泰县志》记载,宋代时,邑令黄孟永视事长泰初年,于县治之东偏,整饬房馆数间,请匾“琴堂”,并撰《琴堂记》云:“琴之为物,体备阴阳之和,音函宫祉之淳。昔之人鼓一再行,民风世俗不掩辰而变。”阐释了古琴对于民风世治的影响。县志中还记载了琴室留存、琴器介绍、典礼乐谱等,无不体现古琴文化在长泰的影响与发展。

看着台湾学子一张张好奇、兴奋的面孔,60岁的谢建东总会想起14年前的那个早春。那时,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刚成立不久。谢建东接到当地干部的电话,邀他一起去后坊村看看。古厝、古庙、古桥、古树……千年古村落深深触动了谢建东,他当即决心投身后坊。

后坊村漫溪桥

“整个村子,像是一张大美不言的古琴。”当年,谢建东准备了一叠厚厚的策划书找到相关部门,汇报了以后坊村为主体,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涵盖斫琴坊、古琴研究院、古乐团等机构的古琴文化村,得到积极回应。

“斫琴指的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做的一种工艺技术。村民们都很好奇,时不时前去了解情况。我们也希望村民试着加入其中,走出一条艺术兴村的新路。”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陈跃华说。

斫琴坊内的匠心传承

将一块木板放于桌面,谢建东手握凿刀在凹凸的木纹间来回游走,为古琴挖制槽腹,一丝不苟。

古琴的琴声古朴、幽雅,但其制作却繁杂、费时。一床古琴的斫制流程包括12个环节、数百道工序,有选材、定型、挖槽腹、合琴、上灰胎、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

谢建东在挖制槽腹

“中空部分叫槽腹,也是琴的共鸣腔,对古琴音量、音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谢建东抱出一床未完成的琴,架上试音台,“我们根据木头的纹路走向、硬度密度分布,设计合理的槽腹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木头本身该有的声学效果。”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谢建东制作的古琴音色与品质上乘,许多音乐演奏家慕名前来求购。在谢建东看来,传承古琴制作技艺,就得运用“外引+内培”的人才战略。

外引大学者,通过古琴研究院吸引当代优秀的琴家、学者前来交流,例如中国琴会顾问杨青,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欣、李凤云,古琴演奏家乔珊等。

内培原住民,陆续吸收50多名当地村民进入斫琴坊,成为琴匠。除了槽腹以外,谢建东将制琴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让每名琴匠只专注一道工序。

“有朋友也想进斫琴坊当学徒……”谢建东的龙人斫琴坊名气渐长,常常接到一些老朋友的电话。

“能不能来,得看他能否下得了苦功夫。”谢建东总是这般回复。

工作室内,琴匠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制琴,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谢建东不时走到学徒身后,手把手地指导。一项项传承保护的手工技艺令人赞叹:上灰胎师傅凝神聚气,上第一层粗灰胎,然后打磨,再依次上中灰、细灰;推光师傅用棉团蘸取生植物油推擦10至20遍;安琴弦师傅按传统习惯从一弦到七弦,依次仔细缠弦……

“在师傅的教导下,琴匠需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掌握一道工序的基本安装技法。师傅的要求很高,有的工序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琴匠何克莲告诉记者,她是长泰本地人,进入古琴文化村工作已有10年。

打造古琴文化集聚地

小村的古琴氛围渐浓。这几年,马洋溪提出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将后坊打造为国内独具特色的古琴文化集聚地,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思路融合发展,延伸出培训、研学、演艺等多种产业形态。

海峡两岸古琴论坛

如今,已有数十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和教师造访后坊。后坊村常年都有各类活动举行,例如古琴文化季、国学经典系列讲座、古琴名家音乐会、古琴进校园、闽台大学生古琴文创设计大赛、古琴文化论文大赛等。作家、画家、建筑师、陶艺师等文艺人士成为后坊村的常客。

前不久,厦门人马力带家人前来体验古琴文化,他的两个女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踊跃,不仅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毫不怯场地上台演奏了学习的古琴小曲。

漳州市北斗中学学生到后坊村开展研学活动

“很多人在了解古琴的文化和内涵后,才慢慢喜欢上它。”讲解员揭秋月说,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接待数百人前来参观。今年初,古琴文化村尝试将古琴文化和流行小剧场结合起来,发布自由体说唱剧《琴·韵》,主线人物琴是古琴的化身,韵是琴音的化身。剧情以琴和韵这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在舞台剧中融入了大量古琴、木偶等元素。

后坊还定期举办公益培训讲座。线上培训课中,讲师郑伊在“云课堂”分解示范教学,通过视频教学+微信群问答的方式,让广大琴友可宅家学习古琴。

据统计,2023年,后坊村全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上升至2.1万元。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正结合古桥、古庙、古厝、古树、古琴的五“古”丰登元素,推动“雅韵后坊”持续发展。

看到后坊村的变化,专注香道20余年的台商陈明劻也加入其中,投资了香道项目。“古琴与茶艺、书法、插花、香道、填词作赋等联系紧密。我们入驻古琴基地,与其联手开发‘品香道、弹古琴’研学课程,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明劻表示。

琴师在荷池边弹奏古琴

记者手记

让中小企业赋能乡村旅游

这几年,各地都在打造乡村文旅项目,但一味地大投入大建设,未必能有好收益。多数文旅项目最缺两样:一是IP,二是沉浸式体验项目。从后坊的经验来看,用好中小企业,可以解决相应痛点。

首先,中小企业有助于打造本土IP。多数乡村没有“米老鼠”之类的大IP。若乡村自创吉祥物,也形成不了对流量的驱动力。在此情况下,不妨转变思路,让中小企业加入。例如后坊村借助龙人古琴公司引入闽派古琴和名师IP。又如南平市政和县的“85后”博士雷希颖回乡成立企业,打造“朱子爷爷”的文化IP,上新“朱子+田园”“朱子+党建”等旅游产品,让乡村“出圈”之路不再艰难。

其次,中小企业能助力乡村做实IP体验。过去,不少乡村推出采茶等体验项目,但引流效果有限。从后坊来看,依托中小企业可以打造小演出、小戏剧等更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比起售卖产品,古琴演出的社交性和互动性强,它用故事情节带领游客学习古琴知识,打造古琴爱好者的精神聚集地;另外,小演出的体量小,内容更新速度快,可以迅速响应年轻人的需求,打造互联网爆款剧目,形成“互联网+商业+艺术”的乡村新地标。

乡村要“出圈”,“出圈”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乡村博大的胸怀和人文态度。未来,乡村还可以与中小企业联手,根据各自特色,引入艺术展、创意市集、儿童舞台剧、剧本杀、不夜村等项目,持续创新发展,实现多赢。(本报记者 苏益纯)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