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追忆 | 陈鸿棉:我这一生就是为茶而生的!
2024-04-21 21:50 茶道CN

2024年4月20日上午,武夷山老茶人陈鸿棉在武夷山天心村家中仙逝,享年89岁。

他生前曾说:“我这一生就是为茶而生的。”他的一生,是为茶的一生,亦如茶一般淳朴自然。

从11岁起做茶,在70余载的年岁里,他坚守传统,躬耕于茶。用一生的时光,用一颗精诚的匠心,守护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淬炼岩茶隽永的“岩骨花香”。

在武夷山,像他这样几乎用尽一生来做茶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图片


2015年4月15日,适逢茶季。我们在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原站长陈郁榕的带领下,拜访了陈鸿棉老先生,并走访了位于慧苑坑深处的黄褂岩山场。

当时,精神矍铄、嗓门洪亮的陈老先生,以及他近乎传奇的茶叶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追忆故人,是为缅怀。


啜苦咽甘


我们刚到楼下,楼上就传来一阵洪亮的声音:“这不是我们家小陈(对陈郁榕的昵称)嘛!”接着就是一串爽朗的笑声。

我们应声抬头,只见有个头发稀疏、肤色黝黑的老人站在阳台边,笑呵呵地望着我们。他,就是陈鸿棉。

“是我来啦!”陈老师一边笑着回答,一边带我们而上楼。“老爷子中气十足,嗓门很大,不知道的人,以为他在吵架。”

陈鸿棉的女儿陈容、女婿暨文富都在,大家围桌而坐,一边泡茶,一边听老人回溯自己的茶叶人生。

上世纪30年代,陈鸿棉出生在武夷山一个茶叶包头家庭。父亲陈茂可是武夷山第一个茶叶研究所的包头。这个研究所由“当代茶圣”吴觉农1941年组建,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机构。因此,孩提时就跟着父亲做茶的陈鸿棉,茶园、研究所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图片

2015年,时年80岁的陈鸿棉,精神矍铄


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父母先后离世,孤苦无依的他便被寄养在堂哥家。

童年的苦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令他变得更坚强。他在堂哥茶厂里学做茶,因父亲的关系,他也有幸得到了武夷岩茶泰斗陈书省的指点。陈书省告诉他,要做茶,就不能沾烟酒。所以,他一辈子都不抽烟,便是深受陈书省的影响。


图片

老人布满沧桑的手,镌刻着他的人生印迹


因采药之故,青年时代的他,几乎走遍了武夷的山山水水。山岩坑涧,他都了若指掌。随着对茶的了解,他对茶的热爱如痴如醉。

为了寻找一片好的山场,他不畏虎狼,常常只身进入深山。有时,游走山中,不知不觉天色昏黑,错过了返程时间。他就把自己套进一只蛇皮袋里,避免野兽袭击,一觉睡到天亮。

他的勤劳与智慧,令人钦佩。

陆羽说:“啜苦咽甘,茶也。”苦尽甘来,陈鸿棉的如茶人生。


倾身事茶


好学善思的陈鸿棉,在做茶生涯中不断挖掘好茶诞生的成因,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茶园管理和制茶心得。

他说——

  “茶叶看似平凡,但是关于它的学问一辈子都学不完。茶树是有生命的,你要用诚心对待他它,尊重它的习性,它才会用最好的滋味回报你。做茶在我看来,好比语文,数学有很多条条框框可循,你做错了就是错了,但语文没有。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有几个敢说自己懂了?茶叶也是一样的。”


图片

炉岫峰下新芽萌


老人用最质朴的话语,说出了最深刻的道理。

他认为,好茶的首要条件便是生长环境。他很早就开始在山中寻觅好山场。丰富的经验告诉他,高山环绕,留一处开口的朝南“谷斗”(即簸箕)型最有利于茶叶生长。而且,周边的植被必须茂密,才能给茶树提供充足的漫射光。陆羽说茶树最宜“阳崖阴林”,指的就是这种朝阳山坡树荫底下。所以,陈家的茶园都很分散,且小面积种植。


1713707235813.png


通往陈家茶园的路要么是铺满落叶的林间野径,要么就是沟壑溪涧,悬崖峭壁。有些狭小的路段,甚至只有侧身才能走得过去

陈鸿棉也从不修剪自家的茶树。虽然大大增加了采摘成本,滋味却远优于修剪齐整的茶树。


图片

陈家的茶园很分散,有些地方甚至只种了3~5棵茶树


他说,做茶的秘诀在于“看青做青”,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老枞水仙,因为树龄大,叶片薄而水分少,对倒青和后期的发酵保水都有极大的讲究,往往就是细节没掌握好,一锅茶都废了。”

提到老丛水仙的滋味,陈鸿棉强调,老丛水仙首要是木质香,然后是环境赋予的味,正岩老丛水仙带有“坑涧味”。老丛水仙想要出“丛味”,一定要生长在土层比较浅的环境。


图片

陈家茶园里的老丛水仙茶树,从不修剪


“老丛水仙树上往往会长‘白菇’(当地土话,一种寄生植物),看上去好像很老的样子,就像我这样,上了一定年纪会有老人斑,树老了也会有斑。”说着老人家又笑起来。


图片

老丛水仙茶树的枝干上长出的“白菇”


匠心守艺


尽管家中做茶的大小事情都慢慢交给了女儿、女婿。但,耄耋之年的他,一到茶季,每晚都要盯着做茶,直到凌晨一两点才肯去睡。“做了一辈子茶,早已习惯了。”

他说,他这一辈子没读过书,却从未放弃学习。在他眼中,一片小小的茶叶,就是一本厚重的、学无止境的“大书”。活到老,学到老。

随着老人做的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全国各地很多茶区都慕名请他去指导做茶,他还曾受邀赴韩国讲学、考察。


图片

陈鸿棉手中抱着的照片,就是他赴韩国考察时在当地茶园拍摄


他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培养出一批徒弟,让他们再去带别人。

他还曾不远千里赴河南信阳免费给当地茶农传授制茶技艺。对此,当地茶农感激不已,也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回答说:“希望你们下一代可以不用为别人打工。”

外孙暨铖烽,“95后”工科男,从2014年起,跟陈鸿棉、暨文富学做茶。他大学学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尽管学业繁重,但从没落下做茶的活。


图片

陈鸿棉指导暨铖烽做茶


每年茶季,他都会特意请假回家帮忙。他勤学肯干,且心思细腻,善于思考,制茶技艺突飞猛进,日臻娴熟。如今,他接过外公的“衣钵”,且独当一面,成为陈家的主心骨。


图片

祖孙三代人切磋制茶技艺,其乐融融


匠心守艺,后继有人。

“岩骨花香人品在,天心月圆功德存。”

愿陈鸿棉老先生一路走好!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