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后,也迎来特别的“全民饮茶日”。
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是适宜吃茶的时节。
来到暮春,春花快要落尽了,去赏花、吃茶,寻找春末最美的痕迹。
流苏胜雪可入茶
一棵百岁流苏,隐于福州三坊七巷衣锦坊的41号院。白色的花团似雪花般覆盖在红砖黛瓦之上,从墙头探出大半个“雪花”树冠,与建筑相映成趣。
流苏花像一个个倒挂的小伞,又像古代仕女服饰上的流苏,因此而得名。因其花瓣雪白,又被称为“四月雪”。
流苏花不仅浪漫诗意,还可作茶饮。由于流苏的小花含苞待放时,其外形、大小、颜色均与糯米相似,花和嫩叶又能泡茶,故也称作糯米花茶、糯米茶。春天采其嫩叶,阴干,沏茶称为“糯米茶”,用其花熏茶称为“糯米花茶”。
纯天然生长的花蕊,经过霜寒冻骨,立春破苞,惊蛰苏醒,清明润朗。泡饮喝,味略带苦涩,却清香爽口。
赏花之余,心头一动,脑海中冒出一句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流苏花期虽短暂,前后不过半个月,却是福州春末最美的痕迹。
流苏花下游人如织,人们拿着手机、端着相机,在流苏花下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抬头环顾四周,发现隔壁庭院有扇正对流苏花的窗,似乎是个绝佳的观景位置,于是开始寻觅这座庭院的入口。
闽派庭院沁茶香
步入与衣锦坊附近的洗银营,安静又怡然。来到了一扇厚重的大门前,门匾上是“三宝宾邸”四个大字。不请自来,门感应而开,原来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闽派建筑群。向管家说明来意后,被证实这里的二层确实有一间流苏花观景房。
进入大门,一幅以三坊七巷为主题的巨幅画作赫然显现,一眼千年,瞬间“踏入”历史长河。它闪着神秘而引人入胜的华彩,仿佛要将人“吸”进去一般。
漆画名家作品《名坊古巷焕榕垣》
“是大漆!”脑中闪过这个念头,遂去求证,原来这幅作品出自漆画名家,名为《名坊古巷焕榕垣》。用大漆再现三坊七巷的特殊风韵,经过层层叠叠的髹涂、打磨,在一髹一漆的时光流逝中堆砌历史的断纹,如孕育生命一般绘就优雅瑰丽的色彩,让这幅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三坊七巷一样历久弥新。
穿过大厅,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烟雨蒙蒙的年代。青石板路,曲径通幽,两旁的古厝错落有致,檐角飞扬,尽显古朴典雅之风。
精巧的藻井、深远的出檐、绝妙的榫卯,无不诉说着传统手工艺木作、石作的精妙。园林深处,似乎有飘来茶香,让人心旷神怡。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此漫步,想起了欧阳修的诗句。吾心安处即为家,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诗意的符号,青瓦粉墙、木门铜锁、亭台楼阁……中式院落代表的是家族记忆和中国人骨子里最温暖的部分。
六栋仿古明清庭院,由亭台水榭、枫木花石交相辉映,翘檐、马鞍墙、灰塑、惠安石雕等元素巧妙融合,显露出闽派建筑的匠心独运。
整个环境充满了古雅的气息,枫树、太湖石、石拱桥与绿树丛相映成趣,芭蕉树下的鱼池烟波缭绕,池畔设六角亭,是赏花、品茗的理想之地。墙外流苏花如雪般绽放,庭院内小桥流水,茶香四溢,仿佛进入了与喧嚣隔绝世外桃源。
“漆”遇非遗映古今
沉醉于古厝园林的如画美景,仿佛穿越到古时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吟诗作赋的场景,耳边是悠扬的琴声和清脆的棋落之声。
古人的雅事,如今也点缀着寻常生活的文艺范儿。另一处庭院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因好奇循声而往,原来是另一批游客在制作非遗漂漆扇,她们正在为手中的作品所惊叹。
梦回一次诗意栖居,或许可以留下些独一无二的印记。漂漆扇,是非遗,是浮沉轻提间的水流艺术。
用非遗漆艺中的“漂漆”技法,将大漆滴在水面上,以点、甩、弹、划 等手法在水面绘出纹样,再将团扇浸没其中。指尖飞舞,扇面轻旋,不同的操作手法将得到完全不同的图案。是山川,是湖水,是江河,是流光,是星空,非遗流芳,每一瞬都是独一无二。
漆,对于福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漆器、漆画、髹漆皮箱、漆塑,皆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漆艺。时光浸染下,它最传统,也最当代,绽放出一抹只属于东方的浓郁气韵。将作为福州文化符号的漆,漂在团扇上,是“漆”映古今,融入生活的一种光彩艺术。
时光静谧,与古为今。
在何处不飞花的四月,
不如坐在庭边,
在一盏茶里品岁月的芳华,
与春天缓缓道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