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林佳誉
阳春三月,平和县安厚镇连片的萝卜地已部推整完毕,准备轮作一季水稻,待到下半年水稻收割后,再种植萝卜、用于制作萝卜干,也就是菜脯。老菜脯是平和传统的乡土名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来,当地政府带动农民扩大萝卜种植面积,擦亮非遗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一项富民产业。
传承老菜脯非遗产业
菜脯也就是萝卜干,是指晒干的萝卜,是普通群众喜爱一种独具风味的易保存干蔬菜。其咸香脆口,消食开胃,色泽金黄,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深受民间百姓的喜欢,在闽南话中称为“菜脯”,而陈年的“菜脯”色泽幼黑,称为“老菜脯”。
“地处平和山区的安厚,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种植蔬菜条件十分优越。生长在这里的萝卜体形独特,状如酒瓶底,质柔软,味鲜嫩,适宜加工腌制。”安厚镇镇长李添元说。
早在元末明初,当地就有腌制老菜脯技艺,据《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县西半部农民在冬季大种芥菜、萝卜,收获后腌制咸菜、萝卜干,以备全年食用。”
《平和县志》还记载当地群众饮食习惯:“菜肴以青菜为主,农民有腌制长年菜的习惯。”
过去,安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老菜脯,这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菜脯的依赖性降低了,再之生产菜脯的过程繁琐,随着年轻人逐渐走出外地发展,菜脯制作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情况。
为了坚守这份传统,继承父辈流传下来的技艺,2014年时,大学毕业后的张胜瑜回到了家乡安厚,从新拾起祖辈传下来的菜脯制作技艺。
“我家祖辈都会制作老菜脯,我儿时,常听爷爷说,在民间有一段白银换菜脯救命的传说,老菜脯成为民众各家应备不食而需的美食”。张胜瑜说,制作菜脯,要选用在秋收后的稻田里冬季种植、年尾丰收的本地酒瓶底萝卜,待鲜萝卜水分减少后,去掉萝卜的部分茎叶,再把萝卜置于日光下暴晒。将暴晒后的萝卜堆放好,一边用脚踩踏,一边撒上食盐腌制,再暴晒,如此反复操作7天后,对水分蒸发后的萝卜干进行清洗。再将洗净后的萝卜干放置日光下暴晒,待水分蒸发后再去掉萝卜茵。筛选品质优的萝卜干放入紫砂瓮中密封存放,自然发酵数个月后就成为菜脯,而5年以上的即为正宗的“安厚老菜脯”。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胜瑜所制作的“安厚老菜脯”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已成为“安厚老菜脯”的漳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擦亮非遗文化品牌
自去年以来,安厚镇创新乡贤工作形式和载体,坚持党建引领乡贤促进会,深挖乡贤各方面人脉资源,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引导广大乡贤参与、投身家乡事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围绕非遗安厚老菜脯,安厚镇引进张胜瑜所在的福建省勇沛食品有限公司,采取“乡贤+村财投入+农户”三级合作入股模式。首期流转土地120亩种植酒瓶底萝卜,打造安厚老菜脯特色产业,擦亮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张胜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100斤新鲜本地萝卜可以脱水晒干为7.3斤萝卜干,再经过时间窖藏5周年即成为正宗安厚老菜脯。一亩农田收成形成酒瓶底萝卜约6000斤,能产出450斤左右老菜脯,120亩农业种植基地共可产出老菜脯54000斤,按照市场价测算,产值可达数十万元。
安厚镇党委书记杨武牧说,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安厚镇还将酒瓶底萝卜的种子免费提供给安厚当地农民,再由勇沛食品进行标准化指导。萝卜种植采用“水稻-萝卜”的轮作模式,在水稻收割后开始种植萝卜。每到萝卜收成时期,约10亩的萝卜就需要雇佣三四十名本地农民进行现场作业,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在去年的漳州市第二届闽台美食文化节上,安厚老菜脯荣获“漳州十佳美食伴手礼”奖项,一炮打响,许多餐饮名店纷纷前来洽谈合作。
“目前已和福州乡里八闽菜、正祥马老菜脯牛肉面、莆田院意·禾子季新派闽菜、七稻鲜海鲜粥、泉州璞鲜小院、厦门汉烟火融合菜,漳州诚东餐饮闽菜馆等10多家知名餐饮店合作,推出以平和安厚老菜脯为主的系列菜肴!” 张胜瑜说,随着订量的增多,今年将引导农民扩大萝卜种植面积,擦亮老菜脯非遗文化品牌,做大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