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短视频时代更要警惕“沉默的螺旋”
2024-04-01 16:56 新福建 原创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发布。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民使用率为98.3%,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主要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

网络既是工具,也是舆论放大器。相比于文字,短视频的体验感更好,煽动力更强,既带来便利,也让舆情变得纷繁复杂。当前,互联网舆论场就存在着这种现象——尽管人人都有“话筒”“镜头”,但囿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许多人不敢表达真实观点。

传播学中有个“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大意是指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达,反之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人转向“沉默”。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互联网世界。网络上的短视频创作者大多紧跟热点,常在真相未明时先入为主,甚至不惜扭曲事实以求点燃网民情绪。对这些不理性的声音,虽然也有人据理反驳,但常遭到辱骂和人身攻击,使得其他人以“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对待,进而造成一边倒的舆论假象。

“沉默的螺旋”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这种机制作用下产生的“热搜”往往名不副实,却能产生负面效应。比如,有些网络讨伐,让无辜个体不堪忍受。有些“网红”基于不实信息发起“抵制”号召,则让一些企业损失惨重。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单位为了息事宁人而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网络舆论生态愈加恶化。

自媒体竭尽所能追逐热点,为争夺和瓜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归根结底是为了变现或谋取其他利益。不同于专业媒体生成内容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自媒体生成内容缺乏约束机制。于是,在“流量至上”的逻辑引导下,无数自媒体使尽浑身解数引导阅读、评论和转发,为此不惜制造对立与分裂。

优化网络舆论生态,互联网平台责无旁贷。受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机制的局限性影响,人们容易在信息过载中陷入“信息茧房”,被谣言误导乃至在情绪裹挟中参与传谣。互联网平台应平衡好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比如研发识别监管技术,出台惩戒制度,对由不实信息等引发的流量狂欢要及时按下停止键,防止谣言蔓延失控。

主流媒体应当敢于发声。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在网络舆论场,权威媒体尤其是党媒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对于网络上由形形色色杂音构成的喧嚣声浪,要勇于担当、及时发声,用权威的观点、专业的内容、理性的声音辩驳谬误,让更多清流充盈网络空间。

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需要人人维护。对用户而言,要提高网络素养,一方面在输出端严以自律,不当“键盘侠”,以防成为谣言、“网暴”等网络舆论污染源;另一方面在接收端擦亮眼睛,理性对待不同观点意见,发扬和而不同的精神,携手共同构建良好的互联网舆论生态。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